近几年,尽管对“鸡汤文”的质疑和批判从未中断,但在普通人的圈子里,特别是微信朋友圈,“鸡汤”类的言论和文章仍然非常流行。
01
一些优雅、洒脱、浪漫的文字拥有一份超凡脱俗的美丽。如笑看人生、从容、放下、淡定、大智若愚、我问佛等内容。读到这些“鸡汤文”的人们,在短暂的一瞬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由于向往那样美妙的境界,于是立即点赞转发。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学习、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打击和挫折,令人情绪低落。这时,一碗“笑看人生,风轻云淡”,用“佛系”的态度去生存的“心灵鸡汤”端到面前,不妨一饮而尽。它会短时间内麻醉你千疮百孔的心,缓解你焦虑、抑郁或紧张情绪,消解你身上的负能量,从而让灵魂得到温暖抚慰。
然而,这类“鸡汤”的营养也就到此为止。你会发现,几句哲理的话语或某几个小故事并不能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或者是让人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获得一时的轻松和麻木。喝罢这碗鸡汤之后,烦恼仍在问题依旧,你并未从中找到真正的出路。
如何才能做到放下?如何做到大智若愚?看了那么多的“问佛”,关于佛学知识,关于佛回答的是非对错你又知道多少?文章里没有答案。
其实,那些笔底生花打造这些“鸡汤文”的作者,自己还在名利和烦恼里打滚,如何能晓得怎样放下?这些文字大多并非作者自己的真实感悟,而是他们东拼西凑,堆砌词汇的产物而已。
02
被人们称为“鸡汤婆婆”的于丹,是国内“心灵鸡汤”文章的第一高手。“于丹现象”的消失,事实胜于雄辩地证实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心灵鸡汤”的本质——没用而正确的废话。
而于丹自己一面宣传孔子、庄子、颜回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一面却公开提倡一切向钱看。她的名言“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把你的名字变成钱。”,这句话暴露了她的心灵境界和修养。
凭借熬制“心灵鸡汤”横空出世后,于丹天天忙于各种商业活动,哪里有时间感悟经典?哪里有时间自我修行?自己贪婪名利却让别人淡泊名利岂不可笑?
更有许多学问远远不如于丹的伪学者,一些所谓的“畅销书作家”、“情感专家”、“灵修专家”,实际上说的都是“鸡汤话”写的都是“鸡汤文”,在《读者》之类的杂志或微博、QQ空间、朋友圈到处充斥着这些内容,大有泛滥之势。
放眼望去,古今中外,能够做到放下、淡定从容、大智若愚的人少之又少。并且这些凤毛麟角的智者,大多也是经历了众多世俗的艰难和磨砺,在他们年老之后做人生总结时,才悟出这些通彻的智慧,达到禅的境界。
因而,对于生活在现实世界,并不打算“剃度为僧”的普通凡人而言,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和迷惑时,从心灵鸡汤里寻找暂时的安慰,缓解压力调节心情是可取的,但切不可沉迷于此,以消极逃避的态度来面对未来。
如果青少年和中年人用“盖棺定论”的老年人思维去武装自己的头脑,是非常悲剧的。你不属于“放下”的年龄,千万不要盲目地被轻易洗脑。先拥有“拿的起”的豪气,然后才有“放的下”的潇洒。在该奋斗的年龄一定不要选择安逸,遇到困难应该直面问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不是逃避或逃离。
03
“鸡汤文”除去禅师系列外,还有大师系列、名人系列、励志系列等。一些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的“鸡汤”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在微信朋友圈广泛地流传。
在有些时候,励志类“鸡汤”对激励斗志,安慰心灵的帮助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看鸡汤类的杂志和文章,可以突破某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让人学会一些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之道。对于处在升学压力 下的青少年,这类鸡汤文能够起到洗涮精神、坚定信念、锻炼意志力、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等积极作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但对于一个拥有相对成熟心智的成年人而言,鸡汤文看似营养,其实看多了会感觉到思想陈词滥调,逻辑错漏百出。煽情的文字、热血沸腾的故事,忽视了人的千面性和社会的多元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忽悠多于鞭策,催眠多于激励。
它让人沉迷于精神胜利,转移了解决问题的注意力。如“拳头握紧,啥也没有,松开拳头,你赢得了全世界”, 如“乐观,无往不胜”“再坚持一下,你就成功了”。类似的语句信誓旦旦, 但现实的复杂性、个体差异性不是通过这些简单路径就可以得到解决。
一些鸡汤严重脱离客观实际,冠冕堂皇的说着一些虚假而行不通的大道理。对于生活经验不够,判断力弱的人来说,可能会麻痹你的神经,让你沉浸在自我意淫的状态中,更加偏离生活实际。如果说整天对一个人喊口号和励志,这个人就能脱胎换骨,那必定是传销或邪教的洗脑。
04
看似温情脉脉的“鸡汤”,在如今的朋友圈其实早已变味。不管鸡汤有营养或有毒,如果目标单纯,仅仅是刷存在或表达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个传播的鸡汤文的人还是可信赖的朋友。在当下,许多鸡汤的流行,商业利益是推手。
“新的一天,给自己加油”,“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女人要独立”,早上一起床就发这类鸡汤文字者多半是微商,边炖鸡汤,边卖产品,边找代理。
炖着关于健康养生的鸡汤,打着中医中药的大旗,编着一段段传奇故事,“中医调理” 、“中医保健”、“中药美容”粉墨登场,以刷屏的姿态推送,蛊惑朋友买单,否则就会被扣上“冥顽不化”的帽子。
互联网时代,“眼球经济”长盛不衰,“流量就是强大的生产力”。 诸如“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30岁要知道的50件事”等等此类文化门槛不高、带有情感元素和说教意味的“鸡汤文”成为流量爆款。
炮制一个看起来离经叛道或者故弄玄虚的标题,再引述一点“我朋友”“我上司”“我学姐”等等的成功故事,最后娓娓道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生活哲学,却全然不顾这些励志故事是不是属实、有没有普遍性。只要一转发一点赞,运营者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就达到了。
……
05
曾几何时,微信朋友圈、微博都还只是单纯的生活分享、观点碰撞。但到了商业化无孔不入的阶段,“鸡汤文”在社交媒体上的流行,除了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外,更主要的是在于商业利益的推动。
若“鸡汤”仅仅是一种文风,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无伤大雅。但就怕掺杂了利益,为炮制“鸡汤”而无所不用其极。一些连作者自己都未必相信的“鸡汤”,反倒拥趸众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鸡汤有时虽有益,但绝不能贪喝。
其实网络上的很多文章大可不必当真,“择而纳之,择而弃之”,如此,最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