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之败在于不明形势,不守潼关而让哥舒翰进攻,致使安禄山进入关中做大,破坏了开元盛世的根基,全国人民更是陷入了水火之中。
假使我在他的位置上,如何评判谁的建议更合适,应该从建议者各自的角度出发,分辨他们是否裹着私利,是不是客观实际有根据,还要有一定的地理常识。
一、哥舒翰
这么一想,哥舒翰肯定有错,错在不能“速胜”,让皇帝安心。也错在不明白军事较量,政治上更要清明,经济上更要得力,犹犹豫豫没把杨国忠整死。作为臣子在和平时期这么做肯定没毛病,在战时还妇人之仁不听人劝,率兵进京搞死杨国忠。你答应不搞死杨国忠,但你手上有兵马,人家能睡得安心吗?
皇帝在这个时候,要考虑到将军的专业性,而不应该过多插手军事,只要你经济上制得死死的,谁能翻得起浪来呢?何况优势还这么大,急个甚!
二、杨国忠
杨国忠有些冒进,他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个情报上(安禄山在潼关以东的兵力薄弱),风险评估也没有做,收益风险悬殊太大,打了胜仗和失去关中相比,明显失去关中更为严重。人家哥舒翰说了不搞你,你担心也是有些心里素质不太好,可能也是亏心事做多了,不相信自己的人品。
皇帝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得道者多助,身边有这么个不招人待见的人,还听他的建议,遥控守潼关的小哥,甚至杀了好几个得力的将领。杨国忠作为打工人,有私心私利没做收益成本分析也是正常,你好歹也是一国之主,瞎跟着打工的人起什么哄!
三、安禄山
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很尴尬,四周都是山,被挤在河北和洛阳平原里,这个时候最需要有突破口了,哥舒翰不守反攻,正中下怀。倒L的造反区域,很需要一个战略转圜处呀!
玄宗怎么不想想,安禄山造反,脑袋系在裤腰带上,压力更大呀。有的时候,啥也不做比非得做点啥更有效果。遇到有人犯错了,你劈头盖脸的骂一顿肯定不如啥也不说效果好,前者人家觉得已经挨批了,你还想咋滴。后者人家就会深刻反省自责过失然后拼命弥补。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军事。
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