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晚餐的常态是,阿姨盛大碗饭,给孩子吃。我自己盛饭(为了保持体态 ,晚饭吃少)。通常,在我的规定下,饭都是要吃完的,汤也必须喝完。
大宝通常都乖乖把饭吃完。二宝经常吃不完,会撒娇说“妈妈, 我吃不下了”,这时我会回应:“再吃五口就好”,或者手机拿给孩子玩,多喂他几口。三宝是阿姨喂饭,所以阿姨也是想方设法,把饭喂光。
但是学习后,我失眠了。我发现我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剥夺孩子和他自己身体的连接。
孩子明明吃饱了,我一直都在否定他真实的感受,觉得他还没吃饱,一定要吃一大碗,才够饱。有时,甚至还用手机诱惑,切断他和食物的连接,也切断他和身体的连接。
在精神分析理论里,有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两个概念(既真自我和假自我)。
当你以你的感觉为核心,构建了你的自我,包括头脑智慧,身体智慧,场域智慧和灵性智慧,就是真实自体。
当你围绕别人的感觉转,就构建了虚假自体。
当你独处的时候,你会有很多自己的感觉,但当你进入场域(人际关系)里面,你就容易屏蔽自己的感觉。
为什么孩子会慢慢离开身体,构建虚假自我呢?
因为通常,孩子都会围绕父母(尤其是妈妈)去构建自我。
如果父母用允许,尊重的角度来教育孩子,不干涉孩子的成长,孩子就会构建一个真实自我。
既,孩子如果一直活在自己的喜怒哀乐里,一直和自己的身体在一起,你会感到孩子充满灵性,如此生动,如此有魅力,如此有感觉,很多信息,会从他的身体里扑面而来。
如果父母经常攻击孩子,否定孩子,批判孩子的感觉,慢慢地,孩子就会滋生“我要听妈妈的话,我不能让爸妈伤心,我要做乖孩子”的头脑声音,去切断他和自己身体的连接。
当孩子离开身体,就离开他的心灵,当孩子离开身体,他就离开了他的自我。
慢慢地,如果孩子只是用头脑活着,就不可避免会活的很虚假。慢慢地,就觉得理性最可靠,感性不靠谱,而且容易让自己受伤。
慢慢地,孩子就会活在偏执之中,身体就会成为绝缘体,感受不到自己的身体。慢慢地,在和别人互动的时候,就感受不到别人的情绪,感受。
举个例子:九月入秋了,在南方的秋天,风大但不冷。如果你在幼儿园门口,观察,你就会发现,一部分孩子,穿着衬衫,短袖T恤,一部分孩子,已经开始穿上毛衣,棉袄马甲。
幼儿园晨练运动还没开始,你就可以看到,衣服穿太多的孩子,已经小脸通红,小脑袋瓜开始渗出汗珠。
你问家长,你家娃,今天怎么穿这么多,通常会听到说,天气转凉,孩子身子弱,怕他冻着,感冒,所以多穿一件。
孩子就会觉得:我明明很热,但我的感觉是错的,我要听的妈妈的话,妈妈的感觉是对的。
长久下去,孩子的感觉,经常被否定,他就会失去和身体的连接。身体也无法敏锐地感受温度的变化。
举个例子:朋友在娘家坐月子,我去探望。闽南传统文化,很注重做月子。娘家人都会煮补品,给女儿吃。
阿姨(朋友妈妈)端了鸡汤,给她喝。她回答:不饿,不想喝。阿姨说,坐月子,不能不喝。她回答:太油了,不想喝。阿姨说,那先放凉,一会喝。她回答:我真的不想喝。
即使朋友说了很多遍,不想喝。但阿姨根本听不见女儿的话,无法接收到女儿的情绪情感。
也就是说,阿姨没有和身体连接,在和别人的互动过程中,长期处于情感隔离状态。
再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从进入青春期开始,我就很关注我的体重变化。
有一次上课,我问心理学的老师:我饭量不大,晚餐也尽量吃少,但是为什么还是很容易发胖?
老师回答说,正常的人,都会不胖不瘦,如果你太胖,或者太瘦,你就要多关注身体,觉察身体的状态。有空,多摸摸身体皮肤,感受身体。
慢慢地,我才明白,我都活在头脑层面,没有去和身体很好的连接。
每次吃饭,我不自觉的会多吃,因为感受不到自己吃饱了,过程中,也从没有认真感受食物带来的味蕾享受,直到吃到撑,才发觉,我多吃了。
很多时候,我想吃东西,只是贪吃,并不是真的肚子饿。
这应该也缘于我母亲的观念,也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母亲觉得孩子就应该吃得白白胖胖的,才是健康的。所以,有时看到我的孩子没有吃完一大碗饭,她就会追着孩子喂饭。
觉察,改变,从我做起。
尊重孩子,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共勉~
备注:1.头脑,既意识层面,认知层面。
2.什么是感觉?感觉就是身体的感受,比如,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触觉,还有第六感,情绪,情感,加在一起,综合的身体状态。也是你和外界建立关系时,你感受到的状态。
3.用手机或电视喂饭,孩子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吃饭就不香,实际就切断孩子和食物的连接。也在孩子的理解层面,把吃饭和看电视划上等号。
以上为三宝妈妈的原创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