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影视剧影响,骂人的词语中增加了一条,是为死太监,也是受影视剧影响,人们以为太监都是武艺高强之人,甚至有的死太监还偷偷修炼葵花宝典,天下无敌一样的存在。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太监没有什么武艺,但,坏是真的坏(也有好的,比如郑和)。今天开始将陆续讲述明朝的三个死太监,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坏的,了解一下真实的死太监。
第一位是王振(并不是说他是最坏的,而是按照时间顺序,他是最先出现并出名的)。永乐末年,就是永乐大帝朱棣末期,朝廷下了一道旨意,如果全国各地负责教育工作的干部工作没干好可以调到朝廷工作。咦,居然有这样好事,地方干不好还可以中央工作?是不是朝廷傻还是谁出的馊主意,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到中央工作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也就是阉割后去当太监,实际是变相惩罚教育官员。
对于这样的条件,大部分官员是不干的,工作干不好,只要脸皮厚可以混啊,混不下去干个其他的也可以,为什么要抛弃老婆孩子去当太监,如果去了,别说光宗耀祖,自己和家人还不被周围街坊邻居笑死。
但是,凡是有个但是,我们的王领导却并非这样想的,你们不去,我去,因为我有理想,我是有梦想的人,不就是割一点自己的肉,为了理想,这点还是可以舍弃的。
理想和梦想是个好东西,如果一旦有了这个,再加上能力加持,往往会创造出伟业(比如郑和下西洋),但是如果没有能力加持,相反会造成灾难,而我们的王领导并没有创造出伟业,而是带领一群人死亡(20万人),还把皇帝害的成为俘虏。
我们的王领导自幼就渴望出人头地,苦读多年,却一直无法金榜题名。家已经成了,但业还一直没立。既然机会来了,一定要紧紧把握住,百年难遇的机遇啊!于是,为了理想,为了梦想,挨一刀就挨一刀,大丈夫这点疼算什么,疼完就无所谓大丈夫了,呵呵。
学问半吊子水平,阉割后还受人歧视嘲笑的王领导,进宫后仿佛进入世外桃源一样,换了个世界,没有人嘲笑,也没有白眼相待,而是被周围的人尊敬,尊称为王老师(哈哈,世界有时候就是这样搞笑而又幽默)。因为身边的太监们都是文盲,大字不识几个,一个干教育工作的领导来了,在他们跟前,如神一般的存在。于是就有了,每天见面恭敬的该鞠躬鞠躬,该磕头磕头,再亲切的向王领导问好:王老师好。这样的感觉好极了,呵呵。
因为在太监圈里出了名,也受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关注(朱棣的孙子),感觉他是个人才,便派他去侍奉太子读书。在明朝,朱瞻基和朱佑樘是两个好皇帝,是好人,但是在这件事上,朱瞻基犯了致命的错误(看来英明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
勤勤恳恳,也体贴人民的好皇帝朱瞻基,干了10年皇帝工作,在37岁时因劳成疾去世。他是真的好,当年明月是这样评价他的:明宣宗朱瞻基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扰民的皇帝,他没有祖父(朱棣)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是普通人,也要过日子,应该给他们生存下去的空间。
随着朱瞻基的离世,他那年仅9岁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就位。为了辅佐儿子干好皇帝这个工作,朱瞻基安排了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ying 读二声)5人辅政,这5位大臣也确实做到了,但毕竟人的寿命是有限的,随着这5位能臣的离去,加上太皇太后的去世,世间再无人能阻挡王老师实现梦想的脚步(这6个人在的时候,王振吃尽苦头,还差点被太皇太后杀掉,猥琐的装了多年孙子)。
话说回来,王振在辅导朱祁镇读书时,是尽职尽责的,对其严格管理,以至于朱祁镇对其不敢称呼名字,居然叫他“先生”。
因为在朱祁镇小的时候就开始陪着他,信任和感情都培养起来了,当5位辅政大臣退出权利中心,王振大权独揽,培养亲信,在朝廷上,那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想干嘛就干嘛,挥一挥衣袖,云彩是带不走的,但是带走几条人命,免几个官是可以的,即使有人阻拦也没用。当然凡事都有例外,王振就是搞不定拯救大明的于谦(不是和郭德纲说相声的于谦)。
我们王老师的理想和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像自己的偶像一样,横扫千军,锐不可当。他的这位偶像就是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如果朱棣活过来,或者在天有灵,必定会痛骂王振,你他娘的什么玩意,还要跟我一样,当然痛骂是不够的,估计千刀万剐是起步价,也是基本操作,弄不死你这个死太监(古代千刀万剐是真的,为了不让你立马死去,要一刀一刀,一小块肉一小块肉的慢慢割,让你痛不欲生,让你享受千刀之后才死去,想想就头皮发麻)。
除了朱棣率军出征的威风凛凛之外,而先辈郑和的丰功伟业也不断鼓励着他(郑和也是太监,是小的时候被强迫阉割做了太监),估计王振该读的书没好好读,网文、心灵鸡汤没少读,才立下如此志向。这样看来,对于某些人来说,还是少看一些励志故事,看多了容易立下不切实际的理想,王振就是生动的写照。
在王振心里,打仗就像打群架一样简单,你5个人,我10个人,吓也能吓死你。于是1449年7月,北方游牧民族鞑靼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王振听闻此消息后,高兴的可以想象,应该是夜不能寐,大展宏图,青史留名(没留好名),实现抱负的机会来了。因为自己身为太监,是不能直接领兵的(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货就怂恿皇帝朱祁镇带兵出征,而且是带20万人出征。出征就出征吧,那也要准备准备,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这货就准备了5天时间,后来万历朝的抗日援朝4万人,准备了几个月,更何况20万人出征。
我们普通人出门,如果是带着老婆孩子,还得要提前一天准备,如果孩子还小,什么尿不湿、奶粉、恒温壶、湿巾、被子、小孩换洗的衣服,再加上路上小孩吃的零食,七七八八的东西,有时候可以装一后备箱。更别说20万人,这20万人要吃要喝要住(不是出去旅游住旅店宾馆,没帐篷不行)。
如果20万人无法理解,把建模缩小,如果娃大一点,你的车也够大,让你再带上亲戚朋友家的几个孩子出门,你要准备什么,路上要注意什么,你要考虑的事很多。如果出去游玩路上出了什么事怎么办,这责任怎么承担,如果出事你一辈子也翻不了身,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你媳妇绝对会把你这想法掐的死死的,扼杀在摇篮里都是轻的。如此看来,王振这货一点责任心也没有。
出征前就是这样的骚操作,其结果也不用多想,最后20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20万个家庭就被这蠢货破坏,可想而知当时有多少人在唾弃王振,如果这货能活着回来,估计会被受害者家属踩成粉末。随后鞑靼顺势而为,直接打到首都北京城外,一个蠢货酿成的大祸,自然会有英雄出现,伟大的于谦在危难之际,以自己的智慧,勇气、责任挽大厦将倾,保子民于太平之中。如果有机会去杭州,一定要去西湖边的于谦祠拜访一下他,因为他死的有点可惜。
这就是一个死太监的成长和覆灭记,很多人说读史为了以史为鉴,要有高度,要有格局,读后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借鉴之类的,哎,咱就一凡夫俗子,按照数学的正态分布来看,我们是属于居中的那部分,既不属于顶尖优秀的人才,也不属于惨不忍睹工业垃圾类。如果非要有什么好处,那就是借用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写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笑谈中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