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一书包括《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和《自我与本我》三篇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梳理《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一文。
集体心理学是什么?
在文章的开始,弗洛伊德介绍了勒庞的集体心理学理论。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古斯塔夫·勒庞,那本神奇畅销书《乌合之众》的作者。集体心理学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这个集体是什么?
它通过怎样的方式对置身其中的个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个体心理变化的性质是什么?
勒庞主要研究的是典型的暂时性的集体形式,是一群因为眼前的某种利益而在仓促之间聚集在一起的各种个体。一所学校的所有学生可能不能算作是一个集体,家庭这种长久性的群居关系也不是他们论述的集体。心理集体是暂时和集体的,它不会存在于单独的个体中。
在勒庞等人论述的集体中,个人的智力与能力遭到抑制,而情感性则得到增强。如果某人想要对一个集体施加影响,只需要尽可能地把事情夸大,把事情说得无限严重,甚至只需要让同一件事不断被重复,而不必考虑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逻辑。一个集体的领袖人物通常不是靠严密的逻辑和睿智的头脑,而是通过对自身观点的坚定信仰和狂热崇拜而使别人认识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突然有很大的改变,那是因为他已经身处在具备“心理集体”特征的人群中。个体表现出新的性格的原因有三个:
他觉得自己获得了巨大的力量。从领袖那里,或者从为数众多的同伴那里,他感觉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他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他感到充满了力量。一些在一个人的时候无法表现出来或受到抑制的本能,在集体中就有勇气展现出来。比如所谓的“不惩罚大多数”。
感染性影响。在集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着强烈的情感联系,有时人们会做出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行为,而他在一个人的时候通常倾向于先满足自己的需求。
暗示感受性。弗洛伊德认为,感染性影响是暗示感受性的表现形式。暗示感受性指的是在一个集体中,你会持久地拥有另一种情绪或者另一种性格,这是集体赋予你的。你就像被催眠师催眠了一样,跟着他们的指令走。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还引用了麦独孤(主要研究稳定的团体形式)和特洛特(主要研究最普遍的集体形式)等人的集体心理学理论,且他们的观点有时是互相矛盾的。他在这些理论和自己的观点中随意地穿梭,有时你会觉得不知道在看谁的说法,需要多读几遍。
集体组织中存在力比多
力比多原本是弗洛伊德情绪理论中的一个词,我们借用它来称呼那些与包含在“爱”这个名词下的所有相关的本能的力量。在集体中,爱的关系,或者用一个更中性的词语“情感的联系”,而不是理性的思考,是构成集体心理本质的因素。
力比多联系是集体的特征。根据精神分析的证据:两个人之间持续存在的几乎所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婚姻、友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等,这些关系中都会逐渐产生一种厌恶和对立的情绪,只不过由于压抑的作用而没有被察觉到罢了。而在集体中,这种厌恶会被极大地压抑,因为他们之间的力比多联系,也即爱。
在集体比如教会或军队中,成员们都有一种错觉,即自己有一个头领,且自己能得到头领平等的爱。在集体的力比多结构松散的前提下,作为对这种松散情形的合理反应,恐慌情绪会产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一个军队的头领被击杀,那么整个军队就有可能受到很大的冲击,并且迅速被打败。
自居作用与集体心理的关系
自居作用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出于一种动机有选择地模仿别人某些特质,以掩饰自己的缺点或不足的心理防御机制。与有意的模仿不同的是,自居作用通常是无意识的。当自我对性本能对象之外的其他人也有了本质上相同的各种感觉时,自居作用可能也会随之产生。
弗洛伊德在解释男性成为同性恋的原因时,使用了自居作用:男孩在童年时代,受到俄狄浦斯情结的支配,他一直对母亲有着反常的、强烈的依恋。但青春期结束时,事情发生了突然的转变,他开始用另外一个性对象来代替他的母亲。这并不意味着男孩子抛弃了他的母亲,而是以她自居。他将自己假想成了母亲,然后开始寻找能够代替他的自我的对象,希望能将自己从母亲那里体验到的爱和关怀给予这个替代性的对象。
这个解释当然并不是完全正确,但是它对于自居作用的描述比较形象,可以参考。
在集体中,有时个体会以领袖自居。个体或许无法成为领袖,但是除了头领,团队中其他的人都和他一样。每一个个体都以领袖自居,并且认为领袖的能力就是自己拥有的能力,在这个集体中,他可以做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无法达成的事情。
自我典范与集体心理的关系
通俗地说,自我典范就是自我当中能够得到他人赞美、认可的部分。自我有可能有纵欲的一部分,但自我典范不允许。当自我中的某些部分符合自我典范时,一种喜悦的情感就会产生。而罪恶感以及自卑感,也可以被看作是自我和自我典范之间关系紧张的一种表现。
在人们是个体时,自我中不被认可的部分是被压抑的,但是在集体中,情况会发生改变。在集体大狂欢的节日中,自我典范中包含的某些限制被取消了,而自我得到了满足。
自我典范也即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