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对什么事情发表一个观点,需要深刻的了解,但是我对写作只能说是一知半解,我不知道该发表什么样的观点。但是我喜欢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于是总能从书中汲取到写作的精华。这些精华包括作者的观点,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以及世间百态。由于自己的观点实在浅显,在此只好站在自己读的书的作者的角度,来谈一谈,何为写作。
首先,写作是寄托情感的工具。人们总能从好的作品中体会到作者波涛汹涌的感情,比如老舍,鲁迅。从骆驼祥子中体会到的世间百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的历史。从祥林嫂中体会到的封建残余,有助于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一部情感丰富的作品,总能够引起人内心最深处的共鸣,仿佛能够令人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情感波动。为什么作品中的人物能够有如此强烈的情感波动?原因是作者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他们把写作当成了自己发泄的工具,自己情绪的“出气筒”。
好的作品总是凝聚着作者几十年社会生活的经验。从中体会到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读的书越多,眼界越宽广,心胸越宽阔的原因。我们总能从不同的书中,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体会到作者在写作中倾注的大量情感。
其次,写作是良好沟通的敲门砖。语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写作,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现代人总是在面临严峻问题时,选择写信告诉对方自己的观点,不可否认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那么这样的魅力来自于哪里呢?
把自己的话写下来,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把自己乱糟糟的想法,分门别类的规划好。还有助于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平静,在写作的过程中,整个人是放松的,是纯粹感性的表达。而对于收件人来说,看信,也是一个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平静的过程。
再次,写作让人更好的认识自己。无论是写一句话,还是一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会思考,该怎样去写。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观念,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转化出来的过程。通过阅读自己写的文章,体会其中包含的观念和情感,有助于更好的深入了解自己。
再次,写作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代人精神的写照。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论语》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以及百家争鸣的空前盛状。再比如,明朝以及清朝时期的四大名著和《四库全书》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政府实施的关于文化方面的政策。不同时期的著作,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内涵,具有极强的抗争精神,是中华劳动人民的精神成果。
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我的语言苍白无力,不能够直观的表达出写作的魅力。我一次又一次的问自己,何为写作?为什么要写作?该怎么写作?由于自己的经验实在稀少,没办法,全面而客观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只能邯郸学步,用空乏的语言,表达很深刻的东西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
那我就将境界放低,放在自身的角度来谈谈我对写作的看法,我觉得写作纯粹就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对某件事情产生感慨,我就会把这件事情的经过记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者看到一些深刻的的句子时,我会选择把句子给摘抄下来。偶尔没事干的时候,会翻看一下专门记录的本子,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又或者把这些东西当成一个回忆。
我认为,要想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或者一个精彩的故事,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要坚持“读,想,写”这三个方式。
关于读。
俗话说,闭门造车是永远也造不出车来的,因为这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做法。我们必须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学习,不断的积累新的知识素材,才能为自己后面的创作积攒墨水,创造出新的故事出来。
我认为读书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心浮气躁,抱着一颗贬低作者的心态去看书,那是看不进去任何书的,那怕再好的书也满足不了你极刁的口味。
虽然说书本看多了之后,口味会变得越来越刁,对于作品的质量也要求的越来越高,这看似是一件好事,其实不然。
在某一方面,他会限制住你的阅读范围,使得能够入你法眼的书籍越来越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因为你总会觉得作者写的书不咋地,从而产生一种轻蔑的心态,总以为就算是自己写也能够写的比他更好,可事实上如果真让你去写,你那时却只会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思前想去都不知该如何落笔。
这是很悲哀的。
但是我并不是说大家读书是没有要求的去读,我只是说读书时切记不可浮躁,要抱着一颗好奇的好学的心态去拜读,谦虚是一种美德,倘若你能够在读书的时候,不将自己摆的那么高,那么你学的东西就会越多,慢慢的你会发现之前所被你嫌弃的那些书,细细阅读之下也别有一番风趣。
读书除了要谦虚好学之外,也要做到细心认真,通过拜读他人的文章和故事,你能够从中吸取到许多经验。
我们中国人称其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将认为对方好的写作化为己用,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觉得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好比像我们中国现代的制造业的历程一般,我们从一开始的一穷二白,甚至连一颗钉子都造不出的时代,再到如今拥有着各种领域的自主高新技术,这一切不也是经历了从一开始的全盘模仿,再到后面的自主创新,最后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超越。
写作同样是这样,免不了写作方式上面的模仿,但是你也不能全盘的一味的模仿而不愿意去改变,只有创新才是写作的出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重要的是你能够坚持下去。
读的书多了,你自然而然的就知道自己想写的是什么,知道自己又该如何将其写出来了。
关于想。
读的书再多,如果你不去加以思考,那么很难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类最神秘的一件事情就是会联想,这让他们有区别其它的生物。
天马行空的想法力其实每个人都有,只是有些人想的多了之后,他的想象力就是会平常人更加强大,反之如果你想的少了的话,你的想象力就是下降,对于一个小说家或者说是说故事的人来说,想象力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网文行业里面,一个好的剧情胜过一个好的文笔,由此可见想象力的重要性。
关于写。
读的再多,想的再多,如果你不去动手写,那么也就只能够自己一个人在脑海里面孤芳自赏了。
读和想是一种输入,而写是一种输出。即便是你脑海中的点子已经快要溢出,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输出口,那么你只能永远的留在你的脑海里,最后变成一团让你烦恼的东西。
输出如果高于输入,同样也会让人头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法跟不上自己的手速,就好比有一个人空有一身武艺却无处施展。
同样,输出如果低于输入,那就是脑海中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最后只能望着屏幕唉声叹气,直呼自己笔力不足,就好像是一个高质量的3D游戏,最后只能开启低画质的那种无奈。
输出如果能够做到和输入相平衡,那一定是一种极好的创作环境。
写作也是分为从模仿,到创新,再到突破这几个阶段。
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写的文章不尽人意,那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摆正心态,自视过高,眼高手低。
实际上,我们要做的首先要找好自己的定位,你是个什么水平的人,肚子里面有几斤墨水,这些你都必须要有自知之明。
写的差就是写的差,自己水平低就要承认,只有正视问题之后才能解决问题。
因为现在写的再差,不代表以后也写的差,差只是暂时的。
个人的经验,写作的时候切记也一定不要有太高的强迫症,你的笔力有多高就写多高的文,太完美主义最后反而适得其反。
最后,当你读的书多了,你就会明白自己想写的是什么,当你有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想法的时候,你就可以动手去创作了,而这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写出来,读者们才能看得见你心里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对写作的愚见,在此献丑,还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