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已死,但社会并未崩塌。
人文主义引导着每一个人不再寻求神的力量,而转向人的内心,向内心探寻意义,自我的意义,宇宙的意义,为这无意义创造意义。于是,自由意志成为了最高的权威,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文主义政治认为:选民可以做出最好的选择;人文主义经济认为:市场上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人文主义美学认为:只要看的人觉得美,那就是美;人文主义伦理认为:感觉对了,那就做吧;人文主义教育认为:为自己想。
而阅读整个人文主义革命篇章,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战争这个话题。人文主义认为:知识=体验*敏感性。没有身处战争,我们很难知道战争的真相。若想了解战争,历史的人们就会询问上帝、经文、牧师等,而获取的答案是战争是正义的,神圣的,带着荣耀和英雄主义。白山战役中,正中是天使,是天使帮助斯奈尔斯打赢了反叛的新教。这幅画中,人如蝼蚁,小之又小。
人文主义兴起,战争究竟是怎样,带给人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应该从士兵和战场来看。托马斯·李创作了《2000码的凝视》,这幅画中士兵的面容,很好地反应了士兵是如何看待战争的。战争是残酷的,不仅是肉体的摧残,更是精神的破坏,每一个经历战争的人,都会认为战争是痛苦的。
看过一部电影《血战钢锯岭》,讲述了二战期间,二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救下了75位战友。但观影过程中,有一个画面让我记忆犹新,是一辆卡车载着受伤的士兵回营地,那些人似乎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朝气,眼神空洞。
虽然战争这个话题素来是沉重而严肃的,但今天提到战争,其实更多是为了关注人的自身。曾经的我,看到历史书上的战役,丝毫不会想到战争对每个人的影响,更多的是整场战争的意义。例如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会油然而生一种终于把日本赶出中国的痛快感,但这场战争对人本身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是我不曾触及的。
回到现实,上帝已死,我们总在探寻着自我存在的意义,体验着生命每一刻的感受。而这种探寻,也容易让人迷失。最近的我,状态并非最佳,我总在疑惑该何去何从,工作该如何进一步,感情该如何安放,生活怎样才能让自己满意。犹如一场自我的战役,我与一切争斗,忽略了自身的感受。仅以此毫无逻辑、思绪混乱的短文,告诉自己,珍惜当下,偶尔顺其自然,更多努力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