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对围魏救赵的说法: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而《孙子吴起列传》是这样描述的: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桊,救鬬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我们可以看一下:战争的意图:解邯郸之围。那么邯郸之围解了吗?“魏果去邯郸。”魏国的军队果然离开了邯郸。但是并没有说“魏果去邯郸之围”!
我们再看看《资治通鉴》怎么说:
十六年,齐威王使田忌救赵……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而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十八年。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卷二 周纪二》
看样子是魏国军队拿下了邯郸之后才离开邯郸。由此可见,围魏救赵这一计并不是很成功。
想想也是:孙膑的意图实在太过明显,庞涓作为军事指挥的杰出人物,不可能看不穿的。按道理,齐在解开赵国之围后没有必要与魏决战。但邯郸已降,齐师班师无名,只好以大败魏军做个交代。而魏国虽然损兵折将,但仍然得到了邯郸。最后是在秦国的压力下,要与赵国结盟,才吐出了邯郸这块肉。其后齐威王不再任用孙膑,齐国的军事力量也没有就此强大,诸侯也不大信任齐国,也大概是因为此战吧!
个人认为,《资治通鉴》说出了全部事实,而《史记》却为了人物形象只说了部分事实(这是史记常犯的错误,比如项羽本纪的部分内容)。而真实的围魏救赵,它的结果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