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伯乐联合征文品之回望。
1、
张东海以前有一个习惯,总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会喜欢。由此可见,他的人生多么简单。
张东海的人生确实很简单,自小学习成绩优异,考取了北京的名校,大学毕业后又考到了京城某部下属的一个局里,做了公务员。从学生阶段到工作阶段,刚好他都有充分的机会证明自己这个习惯是对的。成绩好的时候同学们都尊重他;这么重要的部门,出门办事或到外地出差,他们部基本都是指导工作的形式,没有几个人会出来反驳他。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他们这个局比很多单位都忙,忙到张东海都没有时间谈恋爱,约会。后来老家的爸妈催得紧,开始上心起来,但实在没有时间,于是就在社交平台上认识了一位女孩,有一搭没一搭地谈着。
女孩叫郑雨阳,在一家银行上班,时间上比张东海宽裕些,总归周末可以休息,不像张东海连周末几乎都无法抽出自己的时间。听说张东海是国家部委公务员,虽然女孩并没有太大兴趣,但女孩爸妈兴趣高,催促着赶紧把这事定下来。尽管是在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他们还是聊到了见面的进程。最终,在张东海因为工作而推迟了两周后,见面的时间终于敲定了。
在哪里见面的问题,让张东海和郑雨阳有了分歧。张东海第一次提出去芳草地,被郑雨阳否了,那里人太多了,嘈杂。张东海又提出去一家咖啡馆,也被郑雨阳否了,地方太老套。张东海让郑雨阳定地方,郑雨阳提出了在一家书店见面。书店就书店吧,张东海想不出书店怎么会成为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其实张东海之前见过郑雨阳的照片,朋友圈里的,当然,郑雨阳也见过张东海的照片,于是一眼就认出了彼此,没有意外,也没有惊喜。简单翻翻书,随便聊几句文艺方面的事,好像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于是就出去吃饭。
从书店出来,刚好走不多远,有一家徽菜馆。张东海来了精神,这是我老家的菜馆啊,走吧,我请你吃我们那的菜。郑雨阳这次没有反驳。
既然是张东海老家的菜,点菜的时候张东海就很快地点了几个代表的菜,郑雨阳也没有问好不好吃,反正张东海说都是他喜欢的,当然,也是很多老家人喜欢的。
菜上了桌,郑雨阳对着放在桌子中央的那盘臭鳜鱼有点避之不及,那个味有点冲,她很不喜欢。张东海却说,这是他最喜欢吃的一道菜,还帮着郑雨阳夹了一块,郑雨阳没忍住,去了洗手间吐了一回。
回来的时候,郑雨阳说她有点不舒服,要回家。张东海要送她,被拒绝了。
到晚上之前,张东海在微信上问了好几遍情况怎样,郑雨阳都没有回。直到临睡前,郑雨阳才回,分手吧。
张东海很意外,见了面后他对女孩其实有了更多好感,没想到人家要分手。问原因,女孩半天才回,你的习惯和喜好别人不一定接受,请你学会尊重别人!
张东海思来想去,认定是给女孩吃臭鳜鱼而引发了这样的结果。又问果然是这样。有没有可能继续?他会记住这一点,以后不给女孩吃,或者不在家吃臭鳜鱼。
女孩说,习惯是生活经历和性格的综合展现,一个人是很难改的。祝你幸福吧。
2、
王金枝和张爱民两口子这几天一直关注着手机上的弹窗新闻,要不就是盯着电视机里的新闻频道。有关新冠疫情的消息几乎占据了一大半,每天手机里都是各种有关新冠病毒的信息。
隔两天,儿子东海就会跟他们打个视频电话,通报一下情况,既是东海向他们通报,也是老两口向东海通报。但是,这一次两天时间到了,依然没有等来儿子的电话,率先着急的是王金枝,儿子会不会感染新冠了?
张爱民说,要不我们打过去问问?
王金枝看了看时间,晚上6点半,老两口已经吃完了晚饭,坐在了电视机前面,看着滚动播出的新闻台。
王金枝说,这个时间儿子可能在下班的路上,开车不方便接电话。
张爱民说,那咱就再等会儿。
熬到了新闻联播结束,王金枝说,咱们打过去吧。
张爱民拨通了儿子张东海的微信视频,对方响了好一会儿也没有接。
王金枝说,可能在忙吧?没听见?
张爱民说,那就再等会儿?
王金枝点点头。
没等两分钟,儿子打了回来,但不是视频,只是语音电话,张爱民接了。
张东海在电话里问,爸,妈,我们正在吃饭呢。你们都吃了吧!
张爱民,吃了。
王金枝,吃了。东海,我们看新闻说北京这几天感染的人很多了,你们咋样了?刘静和童童呢?(儿媳和孙女)
张东海:我们都没事,你们放心吧。你们在家里也要注意防护。
张爱民:好,没事就好。
王金枝:出门都要记得戴口罩啊!
刘静的声音:爸,妈,我们都防护得好着呢。你们不用担心,童童要学习了,没啥事我们就挂了啊。
张爱民,好,挂吧。
王金枝说,再见。
刘静,再见!
电话停止了。老两口互相看了看,期待了这么久的通话完成了,儿子和他们一家人都挺好,老两口也就放心了。于是,两人继续看电视。
半个小时后,王金枝突然问,你听出来儿子的声音好像有点沙哑吗?
张爱民回忆了一会儿,嗯,是有点沙哑。
王金枝确认了自己的想法,变得有些紧张了。
张爱民问,儿子不会是感染新冠了吧?
王金枝想了半天才说,除了声音沙哑,别的好像没什么。
张爱民说,要不咱们再打电话问问。
王金枝说,算了,刚打过电话。影响了童童学习,媳妇又不高兴了。明天再打吧。
张爱民点点头。
焦急地等了一整天,一到晚上看完新闻,老两口又拨通了儿子的视频电话。这次儿子接得很快,不过可以看出来仍然在办公室,好像还没有下班。
张东海问,爸,有啥事了?突然打电话?
果然是声音有些沙哑。
张爱民还没回答,王金枝凑上去问,海啊,你感染新冠了?
张东海在那边一愣,片刻后回答,都快好了,现在唯一的症状就是嗓子有点疼。别的没什么。
张爱民紧跟着问,咋不跟我们说呢?那童童呢?
张东海说,童童比我症状还轻,睡了一晚,啥事都没有。她妈妈跟我差不多,也快好了。
王金枝说,你这个孩子,咋都瞒着我们呢。
张东海笑了笑,这不是怕你们担心吗。没事,妈,你们在老家也要防护好。听说要放开了,这个病毒年轻人没多大事,反正打了疫苗,对老年人就不一样了。你们千万要小心些。
王金枝,我们知道,新闻里天天看,手机上也天天看。你们没事就好。还没下班呢?
张东海开始收拾桌子了,这就下班回家了。
张爱民说,那咱不说了,回去开车慢点。
张东海突然说,这几天吃啥都不香,没什么味道,想吃妈做的臭鳜鱼了。
王金枝说,吃啥都不香?这是新冠后遗症吧。
张东海说,应该是。
张爱民说,那这样,等两天,我和你妈我们去北京,给你送几条鱼,帮你们做做饭啥的。
张东海说,不用了,疫情还很紧张,坐车出来不方便,路上更容易传染。等我过年回去再吃吧。
王金枝有点遗憾,那也只有这样了。
3、
儿子一家感染了新冠,王金枝一夜没有睡好。既然儿子想吃臭鳜鱼,第二天一早王金枝就让张爱民去买鲜鳜鱼。张爱民也是这个意思,一下子买了5条大的鲜鳜鱼回来。两人一起动手,张爱民主要是杀鱼,打下手,王金枝下料腌制。尽管儿子并没有说让俩人去北京,但俩人仍然做着去北京的准备。
臭鳜鱼还没有腌制好,全国的疫情形势发展很快,突然间就放开了,很多以前的政策都有了改变。这期间,村里有人在外面感染了新冠后回来,很快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感染了。
张爱民和王金枝感染上以后,倒是并没有多大反应。儿子张东海一家已经完全好转,得知爸妈也感染了,东海因为工作紧张,也无法请假回家。老两口每次电话里都说自己没什么,让儿子不要想着回来,安心工作。
臭鳜鱼腌制好了,老两口自己还没有完全好转,就来了一个噩耗,东海的舅舅,也是王金枝的大哥因病去世。王金枝不知道是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还是因为太过悲痛,发现自己失去了味觉。她反复确认后,告诉了老伴张爱民。关于失去味觉的事,此前在手机新闻里也看到过,于是两人商量好,暂时瞒着儿子东海。他们把腌制好的臭鳜鱼放在冰箱冷冻起来,打算有机会给儿子做了吃。
尽管按照老家的风俗,殡葬礼仪的时间要长一些,但因为特殊时期,村子里有精神张罗事情的人本来就不多,东海舅舅的殡葬礼仪时间就缩短了很多。消息给到东海,东海只能自己请假回来参加舅舅的葬礼,媳妇要照顾女儿童童。
东海第一天下午赶到老家,和父母亲说好,直奔舅舅家。一家三口在舅舅的葬礼前夜团聚了。
爸妈见儿子没多少变化,放心许多。儿子见爸妈感觉也还好,又告诉了爸妈他们儿媳和孙女的情况。舅舅的突然离世,让人难以接受。和舅舅家的许多亲戚在一起吃大锅饭,闲聊的时候,王金枝提到哥哥当年是十里八乡做臭鳜鱼最好的厨师,无论是腌制过程,还是烧制方法,都有自己的一套绝活。她自己也是跟哥哥学的这个手艺,没想到如今哥哥走得这么突然。亲朋故旧也纷纷感叹,痛惜离世的东海舅舅。
儿子回来的第二天,参加完舅舅的葬礼,爸妈和儿子一家返回了自己家。按照儿子的时间安排,歇一晚,第三天就要回去了。路上要大半天时间,回到北京就是深夜了,但还能赶得上天亮后上班。
老两口累了几天,儿子也忙碌了两天,回到家都没有什么胃口,就随便吃了碗面条,各自安睡。
依着张爱民的意思,明天儿子走之前,做一次臭鳜鱼给他吃,毕竟他之前念叨着想吃了。可是王金枝犯了难,她没了味觉,怎么做臭鳜鱼呢?张爱民说你指导,我来做。本来这事说好了,但早上一起床,王金枝就否决了这个办法。一旦儿子发现了口味的变化,肯定会发现她失去味觉这个事,回去上班也担心着,那不是给儿子添了麻烦?思来想去,给儿子做一顿臭鳜鱼的事还是算了。
不过,他们还在犯愁儿子临走前到底给他吃什么的时候,儿子接连接到好几个同学的电话,临走前无论如何要和本地的几位同学聚一聚。儿子官职虽不高,但怎么说也是京官,既然人家知道了,回来一次不见面说不过去。于是,儿子吃过早饭就被几个同学开着车来接走了,只说吃完饭就回。
4、
张东海的几位同学如今也都在市里各个不同的部门工作,也有自己创业做得还不错当了老板的,主要还是几位公务员,也基本是科局级的干部。当然,在张东海这个京官面前,都没有了官架子,都想从张东海这里听取点什么。
饭店是市里一家低调但豪华的名店,包厢也是前一晚就预定的,尽管张东海几番谦让,但还是被安排坐在了C位上。
饭局对于张东海来说早已驾轻就熟,从抗疫形势到国际形势,再到未来走向,菜还没有上齐,几位同学都觉得听了张东海的话,就算这顿饭没吃也值了。坐在张东海身旁的老同学沈燕,还给张东海单独盛了汤。
有同学叫了起来:沈局,你这么偏爱东海,我们可都吃醋了!
沈燕笑着说:嚷嚷什么?你们三天两头吃饭,东海回来一趟容易吗?我不偏爱他,难道还偏爱你?
桌子上的气氛就热闹起来了。
邻座的马喜坡看到臭鳜鱼上来了,用公筷给张东海夹了一块好肉。
马喜坡:东海,这可是你最爱吃的臭鳜鱼啊!尝尝!
张东海盯着臭鳜鱼,很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
有人找张东海喝酒,张东海端着酒杯站起来,与人碰杯。酒就这么一个人一个人地喝,那块臭鳜鱼却没有动。等张东海拿着酒杯转了大半圈,与每个人都回敬了酒,碗里的菜又多了两种,分别是服务员和旁边的沈燕帮着夹的菜。
沈燕说:快吃点菜吧!我看你还没怎么动筷呢,空着肚子喝酒可不行!
张东海笑了笑,吃了两口碗里的菜,依然没有动臭鳜鱼。
沈燕眼尖,见张东海似乎无意吃臭鳜鱼,悄声唤了服务员,把张东海面前的碗撤了,更换了一只新的空碗。
沈燕发现,随着臭鳜鱼被撤走,张东海的心情似乎好了些。
觥筹交错中,没有人再提臭鳜鱼的事。
吃完饭,因为张东海要赶着回爸妈家拿行李,沈燕让自己的司机开车将其送回,沈燕亲自坐车送张东海。
在后座上,沈燕突然问:东海,什么时候不喜欢吃臭鳜鱼了?
张东海一愣,随即笑了笑,说:这都瞒不过你的眼睛。沈局,难怪你都坐到局长了。其实,我还要跟你学习!
沈燕:算了吧,你随便外调到哪里,也比我这个小小的局长官大。
张东海沉吟半晌才说:习惯嘛,总会变的。
沈燕点点头,并没有再追问。
5、
虽然母亲一直对儿子张东海没有能吃上自己做的臭鳜鱼而惋惜,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张东海走之前,父亲提出来要把腌制好并冷冻起来的臭鳜鱼给他带上,张东海还没有说话,母亲就表示了反对,一路上高铁里温度高,冷冻的臭鳜鱼要是化冻,那味儿在高铁上咋办?其实这也是张东海想说的话。父亲只好作罢。
回去的路上,张东海在高铁的座位上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小时候的模样。有一天他跟着母亲去舅舅家走亲戚,舅舅在一家饭馆做厨师,刚好带回家两条臭鳜鱼,就送了东海母亲一条带回家。
年少的张东海闻不习惯臭鳜鱼的味道,吃饭的时候把菜扒到自己碗里,跑到一边去吃饭。父亲看到了,叫张东海回到饭桌上,张东海拒绝了。父亲第二次又叫,张东海还是没有回去。父亲很生气,走过去拎着张东海的后衣领,把他放回到饭桌边。父亲的力气大,张东海怎么也挣脱不开,被父亲强行按到了桌子上。张东海觉得很委屈,哭了起来。
哭什么哭?我可不惯你这么倔的脾气!吃鱼!
父亲把一大块臭鳜鱼肉放进了张东海的碗里,并严厉地看着他。
吃!
母亲在一旁虽然没有动手,但看起来跟父亲是一样的态度。
就是,这么好的东西,咋就不知道好歹?你知道一条臭鳜鱼在饭馆里卖多少钱吗?都快赶上你半学期的学费了!
快吃!
父亲又说了一遍。
你倒是吃啊!
母亲跟着说。
张东海眼里含着泪,筷子就是不忍下去夹那块臭鳜鱼肉。
父亲伸手一巴掌拍在了张东海的后脑勺,张东海哇的一声,放声哭了起来。但是父亲似乎不在乎,用自己的筷子夹着鱼肉强行塞到了张东海的嘴巴里,然后用手把张东海的嘴巴堵住。
我让你倔!
张东海终于把鱼肉吃了下去。
怎么样?不难吃吧?
张东海抹了一把眼泪,看着父亲和母亲盯着自己,他点了点头,认可了母亲的话。
父亲有些得意。
我就说吧,不好吃我们能非要让你吃吗?你说说,你倔个什么呢?我们还能害你不成?
父亲说。
快吃吧,别冷了。
母亲说着,又给张东海夹了一块鱼肉放进碗里。
张东海大口地就着饭把鱼肉吃了下去,眼里的泪水还没有干。
高铁到站的时候,已经是深夜零点以后了。张东海拎着行李箱下了车,一股凛冽的风嗖地吹进了他的衣服里,他瞬间清醒了过来。
到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