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G.K.切斯特顿
初次认识“物以稀为贵”这个词是在鲁迅的文章《藤野先生》里。那时便觉得这个词形容得很棒,生活中不但物是这样的,人也一样。
师范学校里,普师专业的班级里只有零星几个男生,他们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歪瓜裂枣”也成了抢手货,那些稍微有些帅气的更是万众瞩目。
据说他们的光辉岁月在毕业之后急转而下,女教师在婚姻市场更吃香了。
所以有些东西的价格并不与它们的价值对等,有可能是它们所处的位置造成的。
稀缺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所以想要人们干什么,站在不这么做就会损失的立场上宣传,效果明显比强调这么做能带来什么要好得多。
由于稀缺原理在我们确定事物价值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很自然地,顺从专业人士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数量有限”,以及技巧相对应的“最后期限”战术。
这几天超市又在搞活动。好几种商品在活动第一天就售罄。我有留意经常买的东西平时的价格,有些确实有优惠。
尽管我克制自己不要买一些用不着的东西,但有时还是会受到现价的诱惑,买一些当前并不需要的东西。我还经常安慰自己,要多尝试一些从没做过的事情。
有时我觉得自己的决定很正确,有时难免也会掉进坑。今天我找不到打折的培根,问了营业员,被告知卖完了。
简单交流之后,他给我没有做活动的更好质量的培根买一送一。我觉得挺好,打折的东西有时很便宜,必然是有原因的,还是要警惕为好。
因为也是上过几次当,有些东西的品质并不好。“物有所值”是个很好的理念,掉坑多了应该也会“吃一堑,长一智。”
逆反心理想必大家都熟悉,比如一样东西遭到禁止而觉得它更有价值———这种倾向不仅仅限于消费品,连信息的获取也是如此。
我们看重受限的信息,稀缺原理就能被应用到物质商品之外的领域。信息、沟通和知识都适用这条原理。
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可以看出,想让信息变得更宝贵,不一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弄成稀缺信息就成了。(独家信息)
这部分的例子很丰富,如书中举例的青少年的叛逆及商城的大规模抛售及特卖会等。
如何拒绝
如果我们在顺从环境中受到了稀缺压力的包围,我们需要分两步走:当我们觉得自己在短缺影响下产生了高度的情绪波动,我们就应该把这种波动当成暂停的符号;接着问问自己,为什么我想要那件东西,是为了拥有它还是因为它的功能。
今日阅读:《影响力》
第七章:稀缺
#百日读书笔记day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