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余生也晚,未能赶上那个据说属于诗歌和理想的80年代。90年代则属于市场,斯文扫地,思想淡出,一切向钱看。进入21世纪到如今,则属于网络,众声喧哗,信仰崩塌,无处为家。这三个时期,大致也是我从幼年到青少年,再到成年的三个阶段。那个时代,我的前辈读书人大致有三种出路,有的从一无所有到午夜梦碎,流亡他乡,归于沉寂;有的弃书从商,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有的主动切割过去,投怀送抱,歌功颂德,加官进爵。于是,生活中的纯粹读书人靠边站,相知相遇的少。 唯有旧书,如同老友,诉说着过往云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誓死要从红色的血泊里,找到光明的途路,建设起光华灿烂的社会来。~张应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女烈士牺牲在26岁的美好年华上,正常的国家何须年轻人走血路来实现理想……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此书出于风波之后的1990年,好多篇从中学生的视角看535那事,比较稀见。今后开禁,或为重要档案,姑且收藏,以备将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此书为王国栋先生签名版,得之我幸。王先生乃江苏藏书家,虽有重度眼疾,仍爱书如命,笔耕不辍,醉心于文史研究。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这本是大名鼎鼎的沈老作品。那些年的《读书》可谓风华绝代。这些年办的如何,则有目共睹…… 沈老总结过办刊经验:无能,无为,无我。 现在很多刊物,却是无耻,无心,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