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书里,说到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一只癞蛤蟆放在一个3寸高的杯子里,它一下子就跳出来了,接着又把它放进去,并在杯子上放一块玻璃,癞蛤蟆不清楚这一变化,还在尝试着跳出来,它试了一遍又一遍,跳得腰酸背痛腿抽筋,撞得鼻青脸肿不成样,于是它放弃了,趴在杯子里,动都懒得动一下。后来,科学家把盖在杯口的玻璃拿去,癞蛤蟆却不愿意做跳跃的尝试了,它就在杯子里转悠。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有人说这癞蛤蟆太傻了,咋就不再坚持一下,多尝试一下呢。这是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来说的,如果站在癞蛤蟆的角度呢?
王小波有篇文章,描写一头特立独行的猪,那头猪确实特立独行,有吃有住有喝的,它不乐意,就爱跑到村子里看一看、吃一吃、玩一玩。这倒是很稀奇的,于是借着这几天喂猪的机会,我就到自家的猪圈查看了一番,在一个昏天暗地、臭气熏天的窝里,猪察觉到我的到来,以为我给它带吃的来了,就走到圈门口迎接,见它膘肥体壮、生气勃发的样子,我就走开了,它见我没给它带啥见面礼,也走开了。我脑子里又飞快地回想家里曾经养过的那些猪,有极少数的猪,确实和别的猪不同,只要进食晚一点,马上就使劲拱猪圈门,前肢趴在围墙上,张开大嘴,吐着白沫,嚷嚷着表示抗议,食物一来,它们马上安静下来,吃完东西就找个地躺下休息。这些,就是我见过的最“出格”的猪的表现,特立独行的猪还没见到过,大概是猪圈门太牢,围墙太高。据说,圈养的猪如果放归大自然,它们很快就能适应野性的生活,过不了太久,又可以长出獠牙。这个,我是相信的,因为圈养的猪,住得差,潮湿、阴暗、狭小的空间,吃得差,天天粗茶淡饭,一成不变的伙食,玩得差,每天吃吃睡睡,要活动也只能在一个几平米的范围内走动一下;反观回到大自然的生活,天空海阔,自由自在,想吃啥吃啥,想住哪住哪,想干嘛干嘛,岂不快活。据说,笼子里的鸟如果放归大自然,它们很快就死了,天空依然是它们的渴望,它们还能飞翔,就是面对大自然提供的丰富食物,却不知如何下手——长期饭来张口的日子,使其丧失了捕食能力。
癞蛤蟆也好,猪也罢,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随遇而安,一种是特立独行。圈养的猪可以说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它们活得快乐,如果回归自然,它们仍然活得快乐。这一点,动物园里的狮子老虎一类的猛兽就不如,在笼子里不快乐,回到大自然,活不下去。新疆有猎鹰的部落,抓到较年轻的鹰,用袋子蒙住它的眼睛,放在一根吊起来的杆子上,不停地晃动杆子,让老鹰几天几夜不能休息不能进食,等到它被折磨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又用食物诱惑它,让他按人的要求捕捉猎物、进食,反复训练,这样鹰就被训练得能够按照人的要求捕捉猎物,等到鹰老一些的时候,又把它放归自然,它仍然可以活得很好。猎鹰的遭遇算是比较好的,如果也把它像画眉一样关在笼子里喂养,它还能不重复狮子老虎的覆辙吗?
是随遇而安,还是特立独行?这是一个问题。对狮子老虎来说,是个问题,对人来说,是个问题,对猪来说,就不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