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秦腔》,清风街的一幕幕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就像亲身在清风街生活了几十年一样,那些未曾走过的街道、从未谋面的人们深深烙印在了心里,久久挥之不去,令我心生向往,也愈加地惦记起我记忆中的故乡。
小时候在我的故乡,逢年过节是最开心的时候,农村的节日气氛是很浓厚的,清明节要烧纸钱敬先、上坟祭扫、吃饺子,中秋节要涨饼、祭月、偷月,过年要蒸馒头、掸尘、送灶、敬香、放鞭炮、放孔明灯……似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集中在节日那一段时光里,令人向往。如今,农村的节日气氛也渐渐变淡,年轻人大多背井离乡,在城市漂泊,他们被生活的压力裹挟着,回去的机会越来越少,家乡再没有了往日的喧嚣热闹,更多的是荒废的农田、紧闭的大门和长满草的院墙,跟清风街一样,家乡留不住的不只是年轻人,还有那渐渐消逝的民俗文化,而固守着家乡那片土地和传统民俗的,也只剩下那些虔诚的老人们。
在清风街,以夏家四兄弟为代表的那一代人,对土地充满了热爱,对民俗文化抱着忠诚的信仰,农民的优秀品质,比如淳朴、善良、勤劳、热心,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夏天义而言,他坚信人是土命,土地是不亏人的,只要下了工夫肯定会有回报,因此,他执着于淤七里沟,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为后代争得他所认为的更好的生存空间,真正做到了不为自己,不掺杂私心。夏天智对秦腔则是半生痴迷,秦腔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不管遇到多大的事,只要高音喇叭里的秦腔一放出来,身体的疼痛就缓解了,心里的烦闷也就一扫而空,人就有了精气神。他们堪比清风街的参天大树、定海神针,是年轻人的榜样,也庇护着他们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成长。
而对于夏家四兄弟的下一代后人,比如君亭、夏风、中星、庆玉、雷庆等等,他们对于土地、亲情、婚姻的想法与父辈截然不同。君亭作为清风街的支书,报着干事创业的决心,有狠劲,也有手段,为清风街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农村的建设离不开这样的新鲜力量,但同时,他也是冷漠的,无论是在血案处理还是税费征缴的问题上,他对农民的生存现状少了悲悯之心,后面出了轰动全县的大事件也就不足为奇。夏风是清风街混的最好的一个人物,他毕业后留在了省城,有一笔好字,常有文章在报纸上登着,后来又与清风街的白雪结了婚,可谓是才子佳人,天造地设的一对,然而,他们的婚姻却走向了不好的结局,虽然都生在清风街,夏风已经褪去了农民的外皮,摇身变成了城市户口,城里人与农村人的结合,注定矛盾重重,没有共同语言,只是可怜了那么美好的白雪,完美无瑕,却结局惨淡。
至于像光利、翠翠等第三代夏家人,他们是最迷茫而又找不到方向的一代,农村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与城镇化发展相比,土地带来的收益是那样微不足道,以致于年轻人挤破脑袋都要外出发展,他们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甚至是从事不良职业,自然,他们的出走也无法得到老一辈的理解,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增多,老一辈的人对农村的发展忧心更重了,农村到底怎么样才能留住年轻人呢?二十年多前,清风街的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我想直至今天,这仍是一个难解之题。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文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物质生活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却是精神世界的贫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却越来越迷茫、焦虑、无所适从,这大概就是发展的代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