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坏,只是不太乖
王菲给窦靖童写过一首歌《童》,歌里唱道:“你是我的依赖,你是天的安排,你来填补空白,你说来就来,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我的爱。”
同样是王菲唱给女儿的歌曲,这首歌不像《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爱笑的天使》那样有朗朗上口的旋律。《童》是一首电音旋律的歌曲,王菲的声音听起来带有迷幻金属的质感,与歌词所传达出来的温暖爱意仿佛格格不入。
我初次看到歌词时,这句“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让我心中一动。
一篇关于王菲育儿经的文章里写道,对窦靖童性格中的倔强执拗,例如不喜欢的人坚决不打招呼,一副酷毙的模样,王菲总是一笑置之;但对窦靖童以“我妈是王菲,我为什么要道歉”为由拒绝承认错误,王菲却很生气,罚她面壁思过。你可以耍酷,有个性,但不能拼爹妈,不能没礼貌。文中还写道,面对媒体报道的窦靖童的负面消息,如酗酒、文身、不服管教、流连夜店等,王菲认为“你可以不太乖,但不能去学坏。只要不吸毒、不触犯法律,所有的选择都是你自己做的,总有一天你会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无法考证文中提到的例子是不是属实,但从王菲和窦靖童在演唱会上的一唱一和,和不经意间默契的小动作,让我看到了《童》这首歌:“谁让你就是我的宝贝,我不能太宠爱,我怎能不宠爱,我的爱。”
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没有人教过我们,原来还可以这样。
从小到大,身边的亲戚邻居朋友,夸奖一个小朋友的常用句和最高赏赐就是“你真乖”,恐吓威胁一个小朋友的常用句和最暴力形式是“你不乖”。
类似乖的词,还有懂事。
乖的小孩才有人爱,不乖的小孩没人疼。什么是乖,我一直都不懂,只是在潜意识里一直很排斥被这样夸奖。
一篇公众文《乖和懂事,不该是谢谢孩子的词语》中提到,“乖,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排斥的是某种他人提供的“正确生活方式”。我理解这种所谓正确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在他人可控范围内的生活方式。
而当你不乖不懂事时,对他人而言可能意味着失控,以及由此带来的惊慌与忧惧。比如父母带小孩出门遇到一个阿姨,父母让小孩打招呼,小孩或许因为很羞涩会不愿开口,这个时候父母会说,“怎么不叫阿姨呀,怎么这么不乖呀。”而小孩会为了表现自己是个乖小孩,弱弱地挤出一句“阿姨”。如果小孩没有这么做,大人们会很尴尬,觉得对方会不会觉得自己教育小孩有问题。而大人们从来没有想过小孩不打招呼的真正原因和感受,而是用一种他们认为的“正确方式”告诉小孩,你要表现得“正确”,这才是对的,才是他们可控的。
长大了,我们会发现乖和懂事的概念又变了。我有一个朋友说,如今所谓乖和懂事就两个说法,一种是从小读书好,不要家里操心,还有一种是结婚早,早点生小孩,让爸妈做爷爷奶奶。成绩不好,爱玩爱闹,晚婚,不婚,这些成人眼中“错误”的生活方式,不被他们所接受,也不被社会所接受,我们又成为了“不乖”、“不懂事”的小孩。对社会的大多数人而言,“正确”太重要了,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强大到可以与所谓“正确”去抗衡,有的家长宁可不被自己的小孩接受,也不愿自己不被社会的“正确”方式所接受。
其实,做一个“不乖”的自己,比“乖”的自己难多了。“不乖”的我们知道,只要乖乖的,就有糖吃,就有父母的笑脸,就有多数人的认可。而“不乖”的我们,意味着与所谓“正确”为敌,甚至与自己最爱的父母为敌,太累了,却还在坚持,因为“不乖”的我们并不坏,只是不乖。
我们孝敬父母,只是不愿顺从父母;我们个性倔强,只是不愿轻易服输;我们追求梦想,只是不愿浑噩度日。
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为自己负责。
公众文《乖和懂事,不该是谢谢孩子的词语》的结束语中有段话”活着,是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乖,听话,懂事,是好孩子的存在价值。但,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存在价值。真正的生命力,是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尊重自己的感受。”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王菲和窦靖童一唱一和时的那种感动,因为我看到了两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投入,以及两个人之间建立了的那种爱的的自由流动。
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我的爱。
我不能太宠爱,我怎能不宠爱,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