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868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电视剧里常有的桥段,就是一男一女,刚开始互相看不顺眼,经常在一起吵吵闹闹。
结果,时间长了之后,他们竟然在一起了。
原来觉得这都是编剧的套路,直到今天看了《思考,快与慢》里面所提到的“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后,发现这背后还是有点儿道理的。
这个效应说明了,我们仅仅因为对某一件事物比较熟悉,然后就会对“他/她/它”产生好感。
曾经有心理学家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校报上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用了几周的时间,占用了校报头版的部分版面,只是在上面放了几个类似于土耳其语的单词。
但是,有的单词天天出现,有的单词偶尔出现,有的单词就只出现1次。
等这些版面撤掉此后,研究人员在学校里开展问卷调查,问同学们对这些单词的印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调查结果发现,同学们对那些出现次数多的单词比那些出现次数少的单词更有好感。
后来,他们接着使用了汉字、人脸、任意形状的多边形,再次证实了这个结论。
最早证明这个曝光效应的扎伊翁次(Zajonc)甚至在动物们的身上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
他给即将孵化的鸡蛋播放音乐,当破壳而出的小鸡听见熟悉的音乐之后,发出哀鸣的次数就少了很多。
这个效应在遗传上的逻辑是,我们人类的祖先对一个新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是保持戒备心态的。
然而,当某个刺激多次出现却没有什么伤害的话,那我们就默认它们是安全的,而安全就等于好的。
在卡尼曼看来,还有个理由就是我们的系统1在受到刺激后直接“先斩不后奏”地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而且,这个重复的刺激产生的“熟悉感”还具有“不可复返性”,就是一旦我们熟悉了,那就是熟悉了,不会再次产生陌生感了。
比如,我们对我们的老家、母校、同学、朋友、亲戚一样,因为见得次数足够多,所以就会熟悉并相对地产生好感。
哪怕是我们上学考试做选择题的时候,面对一个不会的题,可能都会去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那个选项,或者就算不熟悉,也会熟悉那句不知道谁发明的“都选C”的影响,然后鼓起勇气地选了C。
哇,这个仅仅是重复就能让人喜欢的方法,岂不是商家们最喜欢的。
就像我们电梯里万年不换的视频广告,就算你再不注意,但是也经不住你天天从它身边经过,就算它拍的再烂,你也会对它有熟悉感,而且它还对你无害,这就有可能导致你去消费它。
还有那些明星们,哪怕是演技不好,但是天天出现在微博里、娱乐新闻里、视频里、茶余饭后的交谈中……
慢慢地,总会有人会变得更喜欢,于是就路转粉了。
除非他发生什么不良事件,基本上就一直是粉丝,甚至有的哪怕是在不利证据面前,依然是死忠粉。
这样来看,“曝光效应”的“不可复返性”有的时候还是异常强大的。
心理学家也证实,哪怕是那些一闪而过,在我们有意识的情况下根本看不清楚的单词和图片,在被多次重复展示后,也能给我们留下熟悉感,提升我们的喜欢度。
这也说明了“曝光效应”影响的是我们的系统1(无意识地快速思考模式), 我们有的时候也分不清楚“熟悉感”和“真相”之间的区别。
所以,还要警惕那些说了一百遍的“谎话”,搞不好它们冷不防就攻进了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信了鬼了。
而保持警惕的方法,就是感觉要中招的时候,给自己增加一些紧张感,刺激懒惰的系统2(慢思考)来介入,可以多少抑制一下深陷迷魂汤的系统1。
不过,有些时候,我们在做工作、学习中也会遇到别人不信任我们的情况,那我们怎么能让自己取得别人的信任,更好地开展合作呢?
心理学家也给了我们几个建议。
第一,书写的字迹要清楚。
自己越清楚,别人看着就越放松,而放松就会强化系统1的作用,让人更愿意相信字面传达的意思。
第二,打印纸质量要好,原理同上。
第三,彩色字体最好选择亮蓝或者大红色(怪不得原来村子里的标语基本上都是红色的,广告基本上都是蓝色的)。
第四,一定要多用简单句,最好能郎朗上口。
这一点,看看我们中文中流传度最广的、那些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就明白了。
希望我们可以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可以用到这些小方法,也算如虎添翼了!
最后,想模仿一下书里提到的一个小测验,题目如下:
1、如果5台机器能在5分钟生产5个小零件,那么100台机器生产100个小零件需要多长时间?
100分钟还是5分钟?
一秒钟说出你的答案。
2、如果5台机器能在5分钟生产5个小零件,那么100台机器生产100个小零件需要多长时间?
100分钟还是5分钟?
还是,一秒钟说出你的答案。
这两个题是一模一样的,唯一的不同就是一个字迹清晰一点,一个字迹相对模糊一些。
大家看看是做哪一个版本的更容易做对呢?
欢迎留言!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卡尼曼. 思考,快与慢.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