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明白虽然有更多物质上的收获,但也在来时路上颠落了一地节操的时候,一切可能会改变。
三十到四十岁之间,感觉做任何事之前都少了“玩”的心态,总有理由和原因让自己变的有点“孤立”,但因为不喜互动、不想见人,又好像在享受这种“孤立”,渐渐也体会到一些从前不曾有的苦闷,和快乐。
认真写字两个多月,加上以前就有的一些体悟,就想写一点阶段性的总结。这些,应该算是快乐的部分。
习惯胜于激情
一件事情做到好,起码要有一种严肃的坚持。所以好的写作者都是将写作变成了一种习惯。因为,习惯永远要比激情来的可靠。
任何创作当然都得有激情,有冲动,但激情是不可控的。如果激情不来,难道就永远不动笔了么?
所以,不是有话要说的时候才写,而是把写作当作一种习惯。因为习惯是可以养成,可以掌控的。甚至可以说,好的习惯可以达到“制造激情”的程度。绝大多数职业的或者专业的写作者都会坚持固定的写作习惯,比如每天的某个时段写一个固定的时长。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写。这种长期的努力其实是对表达控制力一种极致的训练。
激情或者说冲动就像火,没有这个也不行,那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好看,没什么滋味。但习惯比较像水,细水长流,水到渠成。所以好的写作方式就是“水火相容”。以前看教表演的老师说,要在情绪最激动的时候也能把台词按照剧情说的一清二楚,好的写作状态和这个很类似,就是在一个理智和情感的最佳平衡点处。
学会如何自处
一定会有疑问,哪儿有那么多东西可写?这个问题,还是可以接着“习惯”来回答。一旦写作变成一个习惯,其实会顺带引发出更多的习惯。
比如读书的习惯。读写不分家,往往是读的越多,写的越多。反之亦然,两者相辅相成。而且以前的说法是读书不要带功利心,我的看法是正好相反,读书还真是需要“功利”一点。“天下文章一大抄”,通俗一点,不恰当一点地说,读书,其实就是给你写文章准备“抄的素材”。很多人不爱看书的原因就是无法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但当你带着目的、问题,甚至是自己规划好的一个主题去找书、看书的时候,就会有随之而来的快乐和不断积累的进步。
读书的习惯进而还会引发思考的习惯,还包括观察的习惯。因为看了就总会想,以往的很多经历和想法会发生新的共鸣或者碰撞。你也会不知不觉开始在意(或者更加在意)生活里的细节,在诸多的微小之处找到关联,建立自己看世界的独特的方式。这个时候,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就会变得无处不在。
这一切最终形成的是一个良性的学习系统。这种学习当然不仅限于读写之间,拓展开来可以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日常生活很具体,但我们也需要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去打开我们与现实相照应的另一个世界。我们在现实世界里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精神世界里,我们更需要学会如何自处。这件事情的意义远比读和写更深远。
不迎合的决策
为什么说学会自处是如此重要。因为那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安置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不仅仅是写东西,扩大到整个生活当中,如果说现在有什么东西让我最羡慕,最想要达到,那就是不迎合。
怎么算不迎合,可以先举个反例。很多文字不真诚,这种不真诚有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特质:一个是矫情,一个是暴戾。这两个特质看似差别很大,但实质一样,就是煽动性。
矫情煽动的是他人的恻隐之心,比如有委屈有不满无处申诉,求一种关注,渴望一种同情。这个委屈和不满很可能是一种一面之词。深层的原因是人们开始认定文字在网络上的传播具有(但其实并不应该有)道德评判的功能,并且开始依赖于这种功能。
暴戾煽动的是他人的蒙昧之心,希望读者跟你一起愤怒,一起发泄,营造群情激愤、势不可挡的氛围。可就像我前面说的,好的文字要平衡情感与理性,要发人思索而不是撺掇人上墙。矫情和暴戾,后者更讨厌,因为戾气不仅暴露品格劣势,且不以这种劣势为丑。
写作的人会不知道做了不真诚的事情么?他们当然知道。但为什么他们还要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们在迎合某些东西。迎合的原因会有很多,比如希望写的东西赶紧被看到,被传播,期待这样的结果;因为人们也渴望被煽动;最终还是因为有市场,有利益在里面。
我们也没办法去全盘否定这种迎合,因为很多人还要靠着这个吃饭。但至少我自己,希望从文字开始,慢慢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更多“不迎合”的决策。这个不迎合不是不配合、不随和,都不是,其实是(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做更多你想做的决定,而不是别人希望你做的决定。迎合,一开始往往有很刺激的结果,但长期看,是最辛苦的。不迎合,可能一开始很累,但会越往后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