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Max一家是基督信徒,每周日上午是他们固定参加教会活动的时间。出于好奇,我跟随他们一同来到教会活动现场。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没有把车开到教堂,而是一处看似民居的大房子,屋顶也没有十字架装饰。走进去,里面更像是会议厅的室外活动区:相熟的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咖啡、甜点、刀叉等整齐摆放在右侧靠墙的长条桌上;一位衣着休闲西装的白发长者站在门口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Max向他介绍了我们,他一边向我问候:“Nice to meet you”,一边与我握手。
走进里间,布置更是出乎我想象:靠近门口是一个木制隔断围起来的音响控制台;一排排整齐的折叠椅围放在控制台周围;最前方是一个摆放了架子鼓、吉他等乐器的木质地台,台上偏右侧的一个浅棕色巨型木十字架终于让我安心了:这的确是教会活动,不是Party。
活动开始,一位高挑的金发男士拿着话筒首先带着大家祷告,之后将本周与大家分享的家庭一一请上台:有刚生了宝宝的夫妻;有孩子考上大学的家长;也有一位中年母亲跪在台上悲伤的倾诉。虽然台上台下彼此多数互不相识,但大家或者给予祝贺、鼓励的掌声;或者静静聆听,投以深情目光。
分享过后,几人走上台拿起乐器与话筒,轻柔的摇滚乐渐渐响起,屏幕上的神佑歌词与台上相和轻摇的乐手、歌手,瞬间将人带入轻松又略带凄美、庄圣又不失欢悦的神乐之境。这是唱诗乐与爵士乐的完美结合,让人倍感亲切,再无距离。
三首曲过后,主持人示意孩子们可以去活动了。我正纳闷,旁边一位银发中年Lady悄声让我带着儿子跟她走。于是我们顺着活动现场外面的围廊向里走去,路过的第一个教室窗户上写着age 8-12,我即刻明白了她的用意。果然,再往里走没几步就是一个教室的走廊区,一位热情的美女老师让我填了一张关于儿子基本信息的form,之后亲自把儿子领进了教室。
回到活动现场,主持人已经开始讲述本周的活动主题,是关于印度的人口贩卖。屏幕视频分享了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两个不满6岁的孩子来到印度做义工,教当地人简单技能让他们能够自足生活的小故事。镜头中,两个活泼的金发小美女在家中沙发上边跳边听着记者的提问:“Do you think India is fun or interesting?”姐姐立刻回答:“No!”话音刚落,大家一阵哄笑——在陈旧简陋的筒子居民楼中,在尘土飞扬、飞车横行的街区马路上,哪里是她们玩耍的天堂。是耶稣指引的使命让她们的父母来到这里,帮助印度当地居民远离贫穷,摆脱贩卖。
主题分享结束,又是美妙的轻摇滚响起。我已经喜欢上了这里的音乐,与我挚爱的瑜伽乐相比,她多了一份仰视的包容,让人无形中增添力量,寻找内心归宿。
活动接近尾声,主持人示意家长们可以接孩子了。又是那位银发Lady主动带我回到儿子活动的教室。看到儿子做好的手工和老师奖励的卡片,我总算松了一口气——这是我在他校园之外唯一一次让儿子与当地小孩单独相处。我问儿子能不能完全听懂老师的话,儿子摇摇头。我又问他:“那你是怎么做的手工?”儿子轻松的回答:“他们怎么做,我就跟着做呗”。孩子的成长影像中每一段小小的插曲,都会让母亲心花怒放,这是对母爱最好的回报。
(二)
回到Max家吃过午饭,我开始准备今天的晚餐:一直享受Tabatha的精湛厨艺,我也要给他们一个惊喜——蒸包和水饺,这可是我们中国人的强项。我把需要准备的材料写在纸上,Tabatha一项一项帮我找食材,分别放在厨房宽大的操作台上。不过还是有两样替代品:橄榄油代替香油,胡椒粉代替花椒粉。希望这是他们喜欢的口味。
在北京,经常有儿子同学的父母看到我买菜大发感慨:“这是你买的菜啊,我还以为你不会做饭呢!”其实,我还是蛮能干的,只是不常发挥而已。Max十五岁的女儿Bathany尤其喜欢中餐,一直站在旁边看我做。揉面、切面、擀皮,我很享受这轻车熟路的手工展示。为了让Bathany也试一把,我擀完一个饺子皮后把擀面杖递给她,教她双手同时操作,她还是蛮聪明的,虽然不熟练,但是一学就会。之后我又教她给饺子皮放馅、双手对着皮沿儿使劲挤压,小美女边看边学,竟然把第一个饺子包的很是有模有样!真是一个悟性极高的孩子。
经过几个小时的准备,饺子、蒸包还有糖包已全部包好。 下锅煮水饺、蒸笼蒸包子,两个锅灶同时开工。7点钟,今晚的美餐上桌了!
Max说,这是他们家第一顿中餐,专门开了一瓶红酒庆祝。我说自己不会喝酒,他就给我倒了少半杯,给他妻子Tabatha和自己倒了多半杯。Tabatha看到我手里的酒杯,示意让Max再给我多倒些。我连忙端起酒杯说:“It's fair”。逗得他们夫妻俩哈哈大笑。Tabatha随即将这一桌美食照片发给了他们的邻居,邻居立刻回复:“We're only your next door!”
Tabatha咯咯的笑着,Max忙着拿筷子摆放在餐盘上,女儿Bathany数着明天上学要带几个蒸包和水饺:这是一个平常但难忘的夜晚,是共享情感交融的信任与愉悦的夜晚。友谊之花,再开丰硕之果。
(三)
时间在指缝间悄然流过,转眼到了第二周的周五,这是儿子在这里上学的最后一天。清晨,天空飘来小雨,几分钟后雨停了。我惊喜的发现横跨对面远山之间的彩虹,如湛蓝天际开启的一道亮丽之门,一泻万里,拥抱着湿润大地的生命气息。
我们几位妈妈相约一同随孩子来学校与老师和孩子们道别。我们为学校准备了一张大大的贺卡,上面有我们几位妈妈的祝福和签名;还有送给孩子们同班同学的铅笔和软尺。
女校长在今早例行的全体师生讲话中,又一次把这五个中国孩子请上二层小阳台,亲自颁发给他们学校的证书和她亲笔签名的就读证明。孩子们小步跑上去,在班主任Mr Vorster的帮助下,五个小伙伴各自拿着证书和证明,放在胸前向妈妈们展示。孩子们喜洋洋的小脸,在晨阳中辉映的格外灿烂。
为不打扰孩子们一天的上课,我们几位妈妈搭乘Lisa住家Glien的车又去Pukekohe镇购物了。午餐过后,我们和前去接我们的Mrs Wang一同回到学校。介绍我们游学的Mrs Wang也在今天来到学校,带来了她的礼物:一捧蓝色鲜花和两个冰淇淋蛋糕。
我们先来到校长办公室,向她献上鲜花,表达了几位妈妈对她工作的感谢。我还清楚的记得,第一天带孩子来学校报到后,校长一个一个的问我们是否住的习惯,当我告诉她,我的单独公寓很好时,她立刻说:“Yes,enjoy your house”。Mrs Wang告诉我们,为了让我们住得舒适,女校长专门开车走访了每一个home stay家庭,了解家庭情况。并且,为了孩子们尽早能用简单英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女校长专门安排了一位女老师每天给孩子们加一节基础英语课,活泼生动的讲课方式孩子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点点滴滴的工作,渗透着女校长的悉心关照与职业修养。
随后,我们带着两个大大的蛋糕来到教师休息室。正在聊天的几位老师看到我们,赶忙站起来笑着给我们拉椅子。与老师们交流,你会深刻感受到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而且十分享受现在的惬意生活。这所只有不到20位老师的私立基督学校,就是这样吸引了Lisa的住家Glien一家四口历时三年从英国搬到这里。我曾经问过Glien,为什么要远离祖国来到这里,他把手放在胸前对我说:“For my children. England is my motherland for ever”。
与老师们边吃边聊,很快到了孩子们下课的时间。校长助理走进休息室招呼我们一同去孩子们的教室,校长有礼物要送给孩子。于是我们跟随女校长一同走向教室,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班里的同学,其中几个微笑着对我们说:“Come in”。我们几位妈妈走进教室,坐在过道中间的小椅子上。靠近白板的地毯上,孩子们已经席地而坐。女校长面向孩子们宣布,要代表学校向中国同学分别送上一份礼物:她逐个叫着五个孩子的名字,亲手把礼物颁给了他们。
当女校长最后让我们大家相互告别、拥抱时,我忽然发现儿子的眼眶红了。我过去抱住儿子,让他与同学们告别。儿子没说一句话,只是把刚才校长送的礼物交给我:一本包了装饰纸的书和一张彩纸,彩纸上写着同学们对儿子的印象、祝福与想念。希望这短暂的同学时光是儿子人生中难忘的记忆,让他每次想起都能会心一笑,足矣。
同学们不仅拥抱着五个小伙伴一一告别,而且主动拥抱我们几位妈妈,轻轻的说着:“Goodbye”。他们真诚、清澈的眼睛,已经深深印入我的脑海,为我的记忆影集增添一抹新绿。
这是一个已将信仰融入生活的民族:他们不分肤色、不分国界的帮助他人;共同分享生活中的甜蜜与苦难;将工作做到自我肯定而不为他人赞许;他们践行责任与承诺,培养孩子自立与感恩……
Goodbye, Auckland!I will remember every story in my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