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喜欢看到物理的原理被附会到“人生哲理”上。不过有一条知名的物理规律倒是自带哲理范儿,让人不联想都不行。就是熵增原理,它有一种表述如下:
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
或者说:孤立体系中熵总是向着增加方向变化。
但是在这里更加感兴趣的是它的微观本质表述:
孤立体系中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总是从有序性高的状态(热力学几率小的状态)向无序性高的状态(热力学几率大的状态)进行, 而平衡态则对应着最无序(热力学几率最大)的状态。
比如,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流体中几种成份的相混合等等,都是向着混乱度增加即熵增加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平衡的。
上面有个限定是“孤立系统”,如果对于开放系统,由于同外界有物质能量的交换,使系统熵也要发生变化,称之为熵流。开放系统在从外界得到足够负熵流的条件下,可以向着有序、规则的方向演化。
先声明下面讲的东西不排除跟熵增原理有物理上的联系,但主要只是在做比喻。
我们的社会如果没有道德、宗教、法律等规范约束,也会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发展。
如果把人类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当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来考察,则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混乱度增加为代价的,所以人类社会向着有序化演变也并不违背熵增加原理。
啰嗦了半天,只为了引出题目:当我们放弃自制同时没有从外界接受约束(“负熵流”)时,是一定会向着混乱失序的方向滑去的。正如古语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在我的理解中,这里的“善”“恶”倒不一定是道德意义上的。
这时可能有两种倾向的声音出现:“鸡汤”或“励志”。但是两种对于扭转熵增都不太好使。
“鸡汤”告诉你要享受此在的风景,眼前的愉悦,做自己喜欢的事;“励志”告诉你要跳出舒适区,抓紧时间提升自我,更高的山头才有更好的风景。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更高级的表述。
这两种说法都不无道理,甚至未必矛盾。
但它们真执行起来往往难以为继。因为人一般既有自强不息的需求,也渴望轻松自在的心境。所以如果你选择“鸡汤”,很快会有机会被“励志”当头棒喝;选择“励志”,又容易转瞬投入“鸡汤”的温暖。
它们有什么问题呢?“鸡汤”一般告诉你可以享受闲适,但是没把“闲暇”和“懒惰”区别开来;“励志”告诉你不能懒惰,但是有张无弛不能持久。
说到闲,我们马上想到气定神闲、从容不迫,但是这种感觉是懒惰能够带来的吗?绝不能。上面说了,懒惰带来的是混乱,是倦怠,是沦落。这种沦落感是内心对于自我意志力的否定。
古诗词里有很多描绘“懒”的美妙意境,其实说的不是懒,还是闲。课本里学过那句“懒起画蛾眉”,这种慵懒的美感也不是放任熵增加能够实现的——不妨自行脑补一个邋遢女人的画面,你大概不会喜欢她的“懒”。
懒惰的时候可能会想着“能啥也不干”就好了,但其实在懒惰状态当中的人并不是啥也不干的。有时在焦虑,因为事情终归要做。有时在为自己的懒惰寻求心理的安慰。一点也没落着闲。
懒惰滋生其他恶德。懒惰的本质是希望不劳或少劳而获。自己想不劳而获,也乐于传播不劳而获的讯息。所以懒惰的人乐于吐槽“专家”,吹捧“民科”,相信“大师”。
勤快的人反而可能是个从容的人。处处领先外界给出的要求一步,就很容易实现绝大部分时候的“不迫”。
闲是有意义的。不闲,人生之目的,宇宙之美观,均无瑕顾及。
闲暇不是虚度光阴。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和闲暇密不可分。牟宗三先生在《为学与为人》中说到:“这一门学问究竟能不能够进到你的生命的核心里面去,究竟能不能够将来从这个生命的核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吸收这个东西……”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的,生命有其自然规律。一味追求效率,在完成物的极大丰富的同时可能也完成了对人的异化。
所以重点是找到并保持自己的节奏,既不放任也不压榨自己,而是“负熵流”的输入和自发“熵增”的趋势达到平衡,于是可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