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世界读书日。但坦白来说,有多少人真心喜欢读书?
记得早年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提问:“你最后悔花的钱是在什么地方?”结果,不可思议的是,点赞量最高的回答居然是“买书”。
头些天,全网疯传西安女奔驰漏油车主有理有据手撕4S店,多年习得的素养居然输给了“泼妇式”的撕扯,着实令人痛心,“读书无用论”是否站得住脚再次被掀上了风口浪尖……
这不, 仲春伊始,全国各地已经开始陆续进入幼儿园报名、幼升小、小升初、报考高中和大学的紧锣密鼓中。父辈与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冲突让人防不胜防,而且事先很难估计会产生怎样的矛盾,只有在问题发生后,才会发现原来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和价值鸿沟竟然如此之大!
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老人家长”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中国近一半娃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长大的:上海0~6岁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抚养”;广州“隔代抚养”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北京更是高达70%。
关于让孩子读书和怎么读这件事,就像是一个点燃了引信的火药桶,随时能把全家一直维系的岁月静好炸到灰飞烟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吐槽一下孩子读书那些事。
场景一:
闺蜜小橘的娃要报幼儿园了,有国际班和普通班之分。橘妈想让外孙上普通班,认为孩子才三岁半,日常校园生活里多些本国老师照顾能更适应环境。小橘则认为孩子应该报国际班,外教班主任能给孩子全天候的语言环境,这样二语习得会更容易。母女二人鸡同鸭讲,谁也听不进去谁的理由。小橘气鼓鼓,橘妈差点儿犯了心脏病,以死相逼指责小橘平日身为母亲职责缺位,她这个外祖母才是真正了解并关心孩子成长的人。到底孰对孰错?
场景二:
邻居张哥给娃报了兴趣班,希望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张妈不满意了,觉得小孩子屁大点,能知道啥叫美?知道吃喝就不错了,累坏了她宝贝孙子谁负责?你小时候也没上过兴趣班,不是一样让妈给养了这么大,你别别人却啥了?
场景三:
同事D姐最近也在找我哭诉,她家孩子快6岁了,认识的汉字用两个手就能数过来,至今连家长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下来。看着“别人家”的孩子,D姐着急了,每天想督促孩子认几个字,结果阻碍就这么来了。孩子爷爷听说D姐让孩子认字,摆出了能够甄别早期教育优劣性的学者一般的高姿态:“我侄女在闺女两岁时就开始往家里电视机、苹果上贴标签,她家孩子5岁能看报纸,呸,有什么用,那孩子最后还不是只上个不入流的三本?”D姐听着诸如此类的指桑骂槐,心里想必已经泥石流了。孩子小时候放任玩耍,都快6岁了学认几个中国字何罪之有?
-------------------------------------
当然了,今天我们不是来数落祖辈教育是否存在不是之处的,相信每个长辈能够牺牲自己的老年时光主动参与带娃任务,并以美好的初衷表达自己带娃的经验或理念,我们首先是要心存感激的,在此向所有参与隔辈养育的老者致敬!但是,那套所谓的“我吃的咸盐比你走的路多”的经验主义放到当今的教育大背景下未免有些不接地气了。
至于隔代教育冲突是如何爆发的,我认为主要症结是两点:父母缺位和祖辈越位。网络上有句很火的话:“爸爸妈妈放下工作就养不起你。”把孩子一推二三五,全权交给老人,自己常年在外打工不露面,等十几岁了接回身边再对孩子多年积攒的那些自己看不顺眼的习惯百般挑剔,试问如何能让孩子服气?一年到头不见一面的两个“陌生人”凭什么约束他(她)?日前,杭州17岁高中生与母亲发生冲突一怒跳桥,这类新闻事件屡见不鲜,可见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机制是存在问题的。亲人之间虽然存在血脉联系,但是人际关系是需要经常培养才能亲近并且形成默契的。再说说祖辈,也不应因为自己曾经成功带大了子女而存在一种过来人“咸盐吃得多的优越感”,叔叔阿姨辛苦了大半辈子,心疼子女帮忙带孙是情分,适当休息和慰劳自己也是情理之中的,如何教育孩子,留给孩子爸爸妈妈说了算,安安心心地退居二线,不要越俎代庖,既伤了您自己的心也无形中破坏了您与自己子女的关系。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您在黄发垂髫之时尽情享受含饴弄孙之趣便是了。
时代在变迁,祖辈和新生代父母之间的文化和社会化差异愈加明显,刨除功利心作祟,让孩子在适当年龄进行适当的学习其实无可厚非。婴阶段的重点是生存,是围绕屎尿屁展开的方方面面,而幼儿阶段甚至再往后,就要结合孩子的生理和心里特点延伸出其他的教育内容了。正如马斯洛提出的人类几重需求理论,祖辈们往往更看重生理和安全层面的需求,新生代家长可能已经慢慢将眼光放在了孩子往更高几层的需求发展上。
提及“教育”二字,除了“育(养育)”,“教(传授)”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都说养孩子对家长来说是一场修行,事实确实如此。除了衣食住行的必要供给,家长更应注意亦师亦友的言传身教。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我是非常主张结合孩子的个体情况适当进行学识传输的。如果认为把孩子推给学校便能“包治百病”,孩子不会就是老师失职,家长只需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就是天字一号要务,那就真是大错特错了。
我要强调学识而不是知识,主要是想说明学习方法论和奠定一生习得基础的重要性。如果听说谁家孩子能熟练背诵99乘法表或是圆周率后多少多少位数,那他掌握的只是知识。如果这个孩子能利用自己掌握的乘法规律用到买玩具买零食的算账上,那才能算掌握了某种学识。诚然,就如前文提到的D姐,如果只在意孩子能认具体多少个字,其实没有太大作用,而是应该让孩子通过掌握的这些字,逐渐能够认出街边的店铺、车站牌上的站名、写出自己的名字……再逐渐过渡到能够自主阅读,了解书本文字以外依托的丰富世界。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家长首先要让孩子“着道”。
如何让孩子“着道”?这一点,我们大可跟游戏公司学习一下。为什么那么多人对网游痴迷?因为游戏公司摸对了你的脉。它们不会一出场就给你个超级无敌大Boss把你虐到体无完肤生无可恋,而是勾引你一路打着各路魑魅魍魉,逐渐增加点儿难度,打一巴掌揉三揉,不断满足着自己的“小目标”。同理,如果你一上来就给娃来个终极BOSS,就好比给娃来了哐当一棒子当头棒喝,弄得娃连北都找不着了还能顺着你的思路一直饶有兴趣地跟着你“打怪”?你似乎只能做梦去吧。对自己软弱,喜欢逃到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孩子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有时你让他认个生字,真的可能比杀了他还难。适当给孩子一些奖励,让他看到学习的甜头,领略到“一生二,二生三”的奇妙,而不是死抠知识本身,娃可能就更愿意配合你一起进步了。
此外,家庭氛围也很重要。人都是具有从众心理的,如果全家人整日活在自己的舒适区捧着手机“葛优瘫”,或是在烟雾缭绕中沉迷于“码长城”,如何能让孩子自己知书识礼仪?在这样的环境下,娃如果就是不爱读书,有错吗?家长的自律是孩子的镜子,家长的日常习惯、说话方式、生活态度、世界观和眼界,正是孩子面向世界认识社会的缩影,家长的高度,从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孩子未来的高度。虽然我们只是一介草民,谈不上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哪怕你能再严于律己一些,让自己再垫高些脚步,站在肩头的孩子至少也能再看远哪怕那么一丁点。
古希腊人幻想飞行,犹太人往书上涂抹蜜糖,未知的世界是神秘而美好的,学习是神圣而幸福的事。祖辈们因为自己多年的养育经验而自带光环,新生代家长内心其实也是尚未长大孩子,娃们也是第一次当小孩,只有在这段人生旅途中演绎好各自的角色,才能收获彼此的信任与尊重。
在此,与各位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