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共同阅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允漷的《“六招”教你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学习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单元备课”这一部分内容,是要求教师自己把全书知识点重新整合成不同的单元吗?那教材编辑们编排好的主题单元与之矛盾吗?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
这个问题好,能让我们解读文章中“大单元”的含义。作者能以大单元提出自己的看法,就一定存在与之相对的小单元。 我们先来探究“单元”的含义。单元,指样本中自为一体或自成系统的独立成分,不可再分,否则就改变了事物的性质。由组件或零件、分组件装配在一起,通常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能够独立工作的组合体。意思是指“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成分”。据语文学科的教材看,以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本单元是以人文主题组织的现代文读写单元,教材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其共性在于:①课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的民风民俗,有助于学生体会民俗的价值和意义;②课文都能按照表达的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③课文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思,语言富有表现力。 关于表达方式合理使用的分析不仅适用于本单元,也适用于其他单元的课文,比如 《社戏》以记叙为主,穿插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传达情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雁归来》中浓重的抒情色彩,《核舟记》中大量细致的描摹,《壶口瀑布》中精当的议论,《卖炭翁》以记叙为主、描写极精简,都是作者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表达需要做出的合理安排。
教学中关注到教学的单元重点,并落实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据实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把教材的编写的一组课文阅读教学视为单元,而这里的单元与“大单元设计”来说就是“小单元”,那崔允漷教授所提倡“大单元设计”指的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教师要站在课程的角度,审视单元备课,备课时,不仅仅只是站在零碎的知识点上的教学,而要站在课程设计的角度,认识单元教学。把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学生的学习程度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的系统化设计,设计者是教师,但执行者是学生和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默读要有速度,要学会浏览,根据需要收集信息。根据这样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上,第三与四学段,就要关注教材的衔接,关注教学的有效衔接。即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怎样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来相应地选择阅读方法。名著具有精美的语言,包含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侧面反映和描述,也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因而名著阅读在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大的比例,同时也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要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还能够引起学生与名著思想情感的共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因此,当我们在关注阅读速度和方法时,可以采用“统筹方法”的系统设计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单元主题下的四篇课文,能不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案,就只是内容单位而言让学习任务的驱动,从知识点到单元,整体单元的课程设计。“看到的目标是学科育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从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透视单元学习的整体设计,将学科素养的养成,物化到每一节课的设计中,运用连续、有效的教学推进完成素养养成的落实。我的理解就是要细化每节课的具体实践;并且具要连续性,是据学生的实践习得,以学生的学的角度,关注学习方法、关注学习方式,关注学习任务,系统设计整个单元的教学。此时的就是立足于“小单元”,站位在“大单元”的视野下的新站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