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顾名思义,大抵上应该指的是“迅速成功” —— 那当然不可能了!因为绝大多数成绩(暂且不说那么大的“成功”吧)都需要时间的孕育,而时间可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其速度,对不对?
虽然“迅速成功”绝对不可能,但, 快速入门 ,绝对是有可能的,这很容易理解吧?
并且,很多人可能没认真想过:
快速入门不仅绝对有可能,而且还绝对必要 !
这也许算得上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好运:不知道为什么,从一开始我就对学习这事儿感兴趣,并且从来没有对它厌烦过,乐此不疲许多年—— 不需要谁教育,不需要谁灌输,甚至我都有幻觉:感觉自己天生就是终生学习者。
于是,我一直在研究学习这事儿。连我的第一个微信公共帐号名称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近期我会再开一个微信公共帐号,是什么,暂且保密,不过,我赌一件事情:大家一定都用得上哈!):
·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
·“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意思是说,要先学会“学习”,然后再去学习!
我的motto 放在那里很多年了:
终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
再进一步,我甚至觉得教育这事儿,之所以历史上屡战屡败(虽然屡败屡战也是事实),就是因为它一直以来缺一个重要的底层架构:“元教育”(Meta-Education)—— 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来自于“元认知”的构架。“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关于思考的思考”,那么“元教育”,就是“关于教育的教育,关于学习的学习”; 元认知用来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合理, 元教育用来实践、检验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效……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的时候,都有一个概念很重要(再一次是我杜撰的概念,当然换一种说法,这不是“杜撰”,而是“真正的原创”):
最少必要知识
我甚至专门为它杜撰了一个英文缩写:
MAKE: Minimal Actionabl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需要获得某项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在最快的时间里,摸索清楚最少必要知识(MAKE)都有哪些?然后迅速地掌握它们,在那一瞬间,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门” —— 屡试不爽。
举个例子。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没有艺术天分—— 貌似事实也确实如此,你看看绝大多数人的PPT 就知道了,那个难看啊!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起码学一点点的设计原理的,在任何地方都用得上。不一定非要成为专家,但哪怕掌握一点点的常识,都可以迅速做到“胜过绝大多数人”……
那么,设计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其实,只需要记住两个词就可以了:
·简洁
·留白
就这么两个词,足以打败绝大多数人。所谓“简洁”,有很简单的实施方案:在任何一个视觉框架之中,都要尽量减少各种元素数量、比如形状数量、线条样式数量、颜色数量等等,控制在3 个左右。比如,最多三种形状,最多三种线条,最多三种颜色,最多三种字体…… 所谓的“留白”,更简单,就是一定要留出61.8%(其实这是黄金分割数字)的空间(或者反过来,只占用最多61.8% 的空间)……
Over.
以上的例子,你两分钟就读完了;就算我当面讲给你听,连说带比划,甚至给出一些具体示例,也不过最多用5 分钟时间…… 可若是你真的严格遵守这两个小原则,你会发现的,90% 以上的人在这个小细节上就被你超越了。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我拿开车也做过例子。开私家车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一个字就够了:“慢”。相信我,这一个字能避免绝大多数的车祸—— 虽然很多人喜欢炫技,认为那些开车慢的人“太肉”,但,不争的事实是,这一个字不仅已经够用,不仅救命,还少害很多命。
我还专门写过一本书(没有发行纸质版,全部公开在zhibimo.com 网站上):《人人都能用英语》。掌握一门外语的最少必要知识都有哪些呢?
1. 认识字母
2. 认识音标
3. 会查词典
4. 懂基本语法
5. 会查语法书
6. 会用 Google 搜索引擎
好了,这些都会了的话(其实,初中毕业之后的我们,事实上确实都会),“入门”已经彻底完成了,再下一步,只剩下所谓的执行,一个字而已:
用!
不得不慨叹:“英语”真的是一个绝佳的、经典的、“大面积社会化学习失败”的案例。全国人民从小就开始“学”,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本科四年…… 一晃16 年过去,天天“ 学 ”,就是坚持不用 !你若是认真地问,“你们为啥光学不用呢?好奇怪!”他们的回答一准是相同的:“没有环境!” —— 哈!这太荒唐了,这就好像没有厕所就坚持不小便了一样…… 这个类比可能比较不雅,但非常精准。
我在一块听听(微信服务号)上为一个英语培训机构办了个栏目,名字叫《 天天用英语 》。现在上万人每天至少读一篇“新鲜热乎”的当日美国主流媒体文章,查单词、查语法书、做笔记、听讲解、复习再深入…… 有了最少必要知识之后,就要把英语用起来—— 掌握一门外语用来干什么呀? 天天用来获取一手信息还不够嘛!
学习我们这个栏目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
元认知能力
一旦我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合理、有效,那么我们的思考质量只能逐步上升,没有其他可能。够了!够了!!可以开始天天用了,可以开始天天进步了…… 快速入门已经彻底完成,剩下的,不是“学”,是“用”,是“践行”,是在用的过程中纠正,在践行的过程中发现,在错误中不断改进,在不足中不断弥补…… 是为“精深”。
把“最少必要知识(MAKE)” 这个“元件”装进自己的“操作系统”之后,你再去审视任何你想习得的技能,你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挡住你的只有一件事儿:
你居然以为你能一上来就做得很好!
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谁能一上来就做得很好呢?就好像我们走路一样。人类天生就有走路的基因,所以,用不着什么学步车,早晚能够走路的—— 刚出生的婴儿,只不过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自己的腿力健壮到富余地支撑自己体重,并且可以保持平衡而已…… 然后呢?起步过程中,蹒跚、跌撞、然后就正常了—— 正常到此后一生不出太大意外的话就可以一直“无意识地行走”……
学习能力也好、执行力也罢,最终的核心只有一个:
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尝试,观察哪里可以改进,再反复练习,观察自己哪里可以进一步改进,再反复…… 这是学习一切技能必须的过程—— 关键在于:
1. 尽快开始这个过程;
2. 尽快度过这个过程。
在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我的文字能力。可当年我刚开始的时候呢?且不说有没有人怀疑我的文字能力吧,我自己都知道自己不咋地。
这是2005 年我搭建好自己的独立博客网站之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绝对是“励志典范”:你看那时候我能写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能写出来的长度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字形容,“屎”,三个字形容,“特别屎”…… 虽然,即便在那个时候,我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一些基础价值观,比如,“鼓励所有人”……
问题在于:写得不好就不写了吗?写得不好就不发表了吗?还有个小的博弈局很多人想反了:我写文章写的不好放出去,或者我英文发音不标准讲出去…… 事实上受伤的又不是我!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非常难得,因为这样的例子,不仅仅属于“讲清楚”那一类,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我做到之后拿出来的经历” —— 是为“铁证”。
讲到这里,可以重提我对“执行力”的一个定义了(其实我对“执行力”有很多个定义):
看一个人执行力强不强,就看他在做得不足够好的时候是否持续地做……
绝大多数“废物”的特点是一模一样的:但凡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显摆”,有可能被别人鄙视,就马上不做了—— 进步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维持所谓的“形象”(面子)才是他们真正的刚需…… 而一旦有什么可显摆的东西,他们就会一生只关注那一个东西—— 非常“专注”。于是,进步对他们来说天然不可能。
投资也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一定笨拙啊,只不过那个笨拙是在脑子里发生的。但不好的结果真正出现之时,“丢人”更严重,因为不仅丢人,连钱都跟着丢掉…… 但,做的不好就不做了吗?不持续做,不反复做,哪儿有机会改进、修正、总结、进步呢?当年,我的美股账户是新东方的同事帮我开的,一点都不夸张,等我能熟练操作账户了,都已经是六个月过去了!岂止笨拙,干脆是足够愚蠢。那又怎样呢?在那之后没多久我就开始写脚本操作账户了…… 后来做天使投资,第一年下来,颗粒无收—— 这是真的。那又怎样呢?我这种人是不可能得出那样的结论的:“也许我不适合干这事儿吧?” 我从来都相信自己一定会有进步的,只不过,需要时间而已—— 可时间是我的朋友(哥们)啊!我怕什么呢?
“也许我不适合干这事儿吧?” 绝对是一切失败者的墓志铭。甚至,都可以干脆改成:“也许我不适合来到这个世界吧?”(有的时候,刻薄一点会让自己异常清醒……)
做生意也一样。很多人都有开店的梦想—— 虽然,那在我们的分类里,只不过是比较初级的创业。开店的结果,1/3 的概率赚钱,1/3 的概率维持,1/3 的概率赔钱,这貌似并不是智商能够决定的结果,因为只要是人,总有想得不周到,甚至想错的时候。第一次开店失败了,那就不再开了吗?第一次开店很辛苦,没怎么赚到钱,那就不再开了吗?很多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真的是这样的,马上得到一个结论“唉,我可能不适合干这个……” 然后呢?然后人生就那样了。
我身边的朋友若是想要开店的话,我都是鼓励态度的,原因很简单:我觉得这是起步做生意的一种常见途径(事实上,在我眼里,连上班都是做生意,因为同样在出售自己的时间嘛!),顶多,我会给上一个最具价值的建议:
你要给自己输两次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拼倒那两个1/3……)
不要押上全部去开店,不要借钱去开店(不仅押上全部,还要加上杠杆),虽然也有人这样成功,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么做会使自己失去良好的心态—— 以后你会越来越明白的,一切都发生在自己的脑子之中,所谓的心态,其实不过是大脑正常运转的状态。大脑不能正常运转了,会有什么好事儿自动发生呢?能发生的全是灾难。
做过赚钱的生意了,就有更高的视角去思考“成长的生意究竟是什么”;做出“有成长的生意”了之后,才有机会去思考如何找到成长率的爆发点…… 还有这种可能性:因为经过长期思考与行动,才真正认清“成长率”的难得,所以才认真在已经验证过的企业之中寻找二级市场投资机会—— 否则,就是绝大多数人,以为那是“炒股票”而已,把所有的注意力都不由自主地放到了“炒”这个字上且自以为是。
不开始行动,一切都是虚无。所以,要尽快开始。刚才就说,1) 要尽快开始那个过程;而后,2) 要尽快度过那个过程。如何尽快度过呢?
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马上开始行动,而后就要把注意力专注在改进之上 。
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存在。尤其是别人的看法—— 把注意力放在事实上,而不是别人的看法上,你自己知道自己的看法常常是不准确的,是需要不断修正的,那你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呢?因为他们的看法和你的看法一样往往并不准确—— 多么简单明了的事实啊!
有一个魔法一样的现象:
当你专注的时候,时间飞速流逝……
所以,专注,事实上是“尽快度过那个(笨拙的)过程”的核心方法。之前的文章里,我们也分析过,“长期”这个概念,在每个人身上有着不一样的长度,同理来解释,也很清楚,对专注的人来说,他们的“长期”比不专注的人的“长期”更短—— 短出很多很多……
讲到这个深度,我们甚至应该重新审视“速成”了:即便“速成”普遍不可能,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有的人学了很久都没有“入门”,有的人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不仅迅速入门,还要迅速展开行动…… 而这之中又有一些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只在意自己的改进,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他们的长期被他们的专注与行动缩短了许多许多,于是,他们相当于“相对于大多数,更为迅猛地到达了成功的里程碑”,这有什么奇怪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