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相劝: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不知是与年龄有关,还是受认知与感受的影响,在最近这一两年,每逢节日给师长和亲友祝福问候时,渐渐把“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换成了“平安喜乐,诸事顺意”。
甚至有时候,看着纸上或手机屏幕上这八个字,内心就有一种生动、舒服的感受,觉得有一股频率和能量在愉悦地跳动。
当然,当年面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时也曾有过类似的场景,但没有现在这样平静和深刻。
“平安喜乐”,好像涵盖了全部的健康与幸福。
那么这个“喜乐”是出自哪里呢?
《黄帝内经》中讲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大概意思是说,膻中穴是心包经的令官,人在胸闷抑郁的时候,按摩这个穴位可以驱散心中郁闷之气,让心情变得愉悦。
心包又是什么呢?
我们常说“五脏六腑”,肝,心、脾、肺、肾为五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和胆为六腑。其实中医讲“六脏六腑”,且一一对应,比如我们常说“肝胆相照”,“脾胃不合”,“热心肠”等。
这个心包就是第六脏,是包裹在心脏、血管外面的脂膜,这一点我们在前期的《膏肓》一文中已经学习过。心包是“臣使之官”,臣是保卫“主”的;“心者,君主之官也”,所以心包,就是保卫心脏的。
好比书包是保护书的,钱包是保护钱的。盛放、安放本身,也是一种保护。
一个做企业管理且对中医一窍不通的人,能按照所谓的“逻辑”写到这里,应该算是心神还没有乱吧!
书归正传。
想“平安喜乐”吗?如果想,并且也已经知道“喜乐”出自何处了,那就好好学习一下,如何“安心”吧!
一如徐老师在文章开篇所谈到的,“情绪、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确实是困扰现代社会人们的主要问题。”
我想,这大概也是自己这一两年看到“平安喜乐,诸事顺意”这八个字,产生一种生动、舒服感受的原因之一吧!
通过学习,给自己建一个内心的“安定诊所”,体验“安居乐业”和“定而后静”的生命之美吧......
如何让孩子通过专注变得优秀
心神不定,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知所止,贪婪的欲望无限膨胀;二是散乱,难以聚精会神、集中精力;三是迷惑,面对选择不知所措。
今天重点说说第二种。
许多家长朋友们都为孩子的“分心”而头疼,作业拖拖沓沓,写得乱七八糟,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其实这都只是冰山一角,这背后往往是上课听讲时难以聚精会神,身在教室,心已不知去何处了。做别的事情也很难专注,沦为平庸。
对于“学习”这件事本身而言,我个人的观点,只要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写作业,成绩应该会在“优秀”之列。一个“学”,一个“习”,有了高质量,“学习”本身一定差不了。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一定要找到原因所在,并根据原因制定对策,这和管理中的问题解决同出一辙。
如果是因为专注度不够,导致上课环节吸收的营养少;如果是因为专注度不够,导致写作业即练习环节巩固和保留住的营养少;如果是因为专注度不够,作业或考试环节的“检查”又流于形式,让本就不多的营养又大量流失,那么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心神不定”,不能集中精力,我们就要针对这一点想办法。
如果原因是这个,却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问题就很难以解决。比如给孩子上更多的补习班,连周末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了,玩儿和放松都得不到了,随之而来内心再产生抵触,那个“心神”就更乱更不定了。还可能让孩子对学习与家长产生更深的逆反心理。
如果通过观察和与孩子的沟通,确定是“专注”不够,接下来家长应该像医生一样,帮助孩子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家长要自己冷静思考一下,孩子不专注的原因是什么。从外部环境来讲,电视、电脑、手机、游戏、听歌、零食、各种不自觉的小动作;从内部防范角度来讲,有没有从小帮助孩子培养起一种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有能力有意识地去认真听讲,认真写作业,认真检查,有自己的“错题本”,先踏实完成作业再痛快玩儿,等等。
如果外部环境没有保证,内部防范机制又从没和孩子一起努力建立起来,请问,一个孩子怎么可能专注起来呢?
有的家长朋友说,这些我都没想过,也没做过,可是我的孩子很专注,学习成绩也很好。我想应该有两种可能:一是您自己在专注和自律方面做的很好,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只是您谦虚或不自知;第二就是应该感谢上天的恩典,因为它赐予了您一个懂事的优秀的好孩子。
思考完之后要行动。孩子的不专注,问题多出于家长的问题。因此,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不用心不努力不懂事,是很难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习惯已经养成,您必须和孩子一起努力,并且心连心,帮他一点一点克服,一点一点改正。
这个过程会是痛苦和漫长的,孩子的不配合也许会让你暴跳如雷甚至心灰意冷。但此刻您最好再思考两个问题:孩子是不是自己亲生的?一个不专注的人,未来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您的“心肠”还会热起来。您也会想尽各种办法,比如自己先做到关闭电视放下手机,在安静的环境中陪伴也是监督他安静下来写作业。比如要求他写完必须先检查,检查出一个错误来就给予表扬。比如对他一个不良小动作的改进及时给予一个奖励。比如,关心他的每一次考试的进步或变化,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和信任,所以他绝不会在内心放弃......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这个抽丝的过程,既是我们还账的过程,也是我们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是我们和孩子共同拓展“自我界限”的过程——就是“爱”。
一个能够“专注”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坏与否,未来的人生都不会太差。
我们祝愿专注的人,
平安喜乐,诸事顺意。
从学到习·知行合一
学习学习,边学边习
习比学更重要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