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上学在外,毕业后忙于工作,后结婚生子养子长大,日子一天天流过,从没认真思考过清明为何为清明。且家族没有祭祖的习俗,从小对祖先的记忆是神秘的不可接近的,祖先的坟墓一直是我的禁区,每次去了都感觉很紧张恐惧。对清明节的印象也仅止于“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了。
去年爸爸去世,大大打击了我,我开始真正去思索前世今生,思索人何来何去。快到清明了,想回家看看“父亲”。一打电话才知道我们当地的习俗是清明当日才能上坟,而且要等到下午五点之后。至于原因我没有细究,那些原因总会跟集体的限制性信念系统有关,还有可能就是迷信。但是只因为老妈相信,所以我就尊重。如果等到上完坟再回北京就太晚了,于是我回家祭父的念头变淡了。但是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发现我还是想回去,我回去就是想看看老妈,至于逝去的父亲,我在心里祭奠也可以。于是跟老妈沟通,她特别通情达理,然后我们一家四口“五百里迢迢”在半夜十分回到老家。
第二天陪老妈和老姨去舅舅家给姥姥上坟,看着他们年过半百的姊妹们聚在一起,或畅谈或“吵架”,或开心大笑或为对方担心牵挂,我心头对“祖先”的概念又深一层。“祖先”就是我们共同的根,即使长大后各奔东西也是扯不断的风筝,各自牵挂,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同一个祖宗的血,经年累月沉淀在我们的灵魂里,彼此温暖彼此扶持。
在家享受着被老妈照顾的感受,像回到了小时候,。看着墙上父亲的照片,怎么也没觉得他离开我们去另一个“家”了。我们的缘分难道仅此一世吗?父亲现在哪里,他在干嘛?是不是也在牵挂我们?这些问题好想搞清楚,好想回到父亲的怀抱,感受他温暖的关怀。可是父亲已经走了,但是又感觉他是出门玩去了,一会就回来了。在家发呆的时候经常恍如隔世。
母亲已经度过父亲离去的阴影,现在每天都有事情可做,每天的心情也比原来舒畅好多,这是我们当儿女的最欣慰的事。有个心宽量大的母亲是我们的福气。
昨天还晴空万里,到了清明节,早起就下起了毛毛细雨,不仅在心里慨叹“老祖宗”的智慧,“清明时节雨纷纷”真是应景的诗啊。看着灰蒙蒙的天,感受那首诗带来的压抑和荒凉,我忽然感觉自己可以赋予清明一个新的含义,清明,不是让我们悲悲切切来怀念逝者,而是让我们的心更清醒而明白,人活一世真的不易,借由清明的感伤可以触到内心的世界。我们来此世是为了什么,能清醒的人太少了,大部分人都活在追求物质的麻木的世界里,而能做到明白人为啥来此世就更不易了。
清明,我们能更清醒而明白的活着,就是对祖先最好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