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在决定每日笔耕的第二天就遭遇了灵感枯竭,很怕自己的“日更”会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坐在桌前,充满仪式感地打开电脑,大脑空白。不知道写什么?思考良久,决定就写写这“不知道写什么”这件事!(为自己的勇气鼓掌!)
记得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说,她最怕两件事:一件是她害怕有一天,不爱这个世界了,不爱生活了,害怕丧失爱的能力;第二个最害怕的就是灵感枯竭。为何“灵感枯竭”会让人如此不安,甚至绝望?我试着以我失去灵感的空白思绪为源头,去寻找答案。
是真的没什么值得写?还是我根本没有认真去发现和搜集值得写的事物?不用想,一定是后者!至于为什么发现不了,打开不了搜集信息的天线?细思,极恐。
1、失去好奇心
记得在上山口老师的写作课程时,有一个环节是让两个同学一个提问,一个回答,两个回合下来,大家纷纷觉得提问比回答还难。为什么提问这么难?我们难道真的不想知道点什么吗?还是我们以为我们对答案了如指掌?亦或者我们根本不想知道答案,因为那些答案对我们来说根本不重要!?看吧,看吧,我们总是这般无趣、自信、功利!
我们失去了我们原本都拥有的最原始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好奇心,它是人性当中一株神圣但是非常脆弱的幼苗,人人生而有之,你我他都有。可我们为什么就把它弄丢了呢?
每个孩子每天都会缠着大人们问“为什么?”,花儿为什么是红色的?白云为什么像一只小马?蚂蚁为什么会排队回家?妈妈为什么会生气?真的有圣诞老人吗?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是知道这么多?……博学的我们知道这些的答案,却失去了提问的能力,失去了好奇心赋予我们创造新鲜,创造未来的动力。
我们知道花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却忘了“一花一世界”那探索不完的美;我们知道一片叶的绿,却忘了“一叶一菩提”那体悟不完的哲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可以每天真心的新鲜、快乐,而我们大人却每日倍感灵感枯竭、无聊没趣的原因吧。
2、失去读一本书的耐心
开卷有益,此言不假。可我们打开一本书的机会越来越少,太多的干货集锦,让我们花更少的钱就可以买到最精华的内容,可——我们真的赚到吗?
那些失去了基础、依据、起承转合,以及最重要的“个人觉察”的干货,真是我们需要的吗?去读一本书,可以速读,可以跳读,可以精读,但我们需要握着的是一本完整的书,去感受天纸张的质感、厚度、油墨的气味、和手掌触摸时的摩挲,用自己的意志去选择内容、过滤信息,去找到你能get到的点,退去浮躁后你所得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干货”,你可以随时支取、调用这些经你处理过的信息,你的信息天线才是有无可匹敌的信号强度!
3、失去随时记录的能力
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时我们灵感井喷,仿佛大师附体,可转过头,打死也想不起那如沙漠中白骆驼般神圣的“灵感”,遗憾懊恼,却再也找不回。
据说,每个大师都有一个随身的笔记本,成名后那本本笔记变成了传奇!
钱钟书的笔记是普通笔记本的4倍厚,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中文、英文,记载他一日一读的精华和感想,别人很难看懂,但却是钱老的“灵感解锁密码”;日本传奇漫画家藤子不二雄创造了多啦a梦的奇幻世界,但这些新奇的想法最初都出现在他一本又一本的漫画笔记中,那是源头。
写到这,我想我明白了“不知道写什么”的症结所在,也完成了今天的日更。我想,今天的我,打卡成功!明天的我,定会知道提笔时可以写些什么!
希望,你也如此,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