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佟楠楠
听着舒缓的音乐,看着窗外的风景,坐在回家的汽车上,无比幸福。许久未回家了,归心似箭。
明天就是父亲节了,提起笔来书写父亲,眼睛有些酸酸的,父爱如山,是那座雄伟的高山️。
一.小时候
特别能吃苦
01 小时的记忆有些模糊了,只记得那时家里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挣得钱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
为了供我们姐弟仨读书,他做起了小生意。每天天未亮就出发到徐州进货,贩蔬菜去集市上卖,摆地摊。夏天天气炎热,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打在地上,脸被烤的灼热通红,但是他仍坚持,不把东西卖完绝不回家。
02 为了再多赚些,他还遛乡收大蒜,记得有一次听说镇上的大蒜可以比乡里多卖2毛钱一斤,他便拉着板车多走好几十里的路去镇上。因为路途遥远,鞋底磨透了,脚磨破了,露出血迹,但是父亲仍然咬牙坚持,直至到达目的地。
03 后来父亲在窑上给人家背砖块,一背就是成百斤。砖从窑洞里刚出来还泛着红,余热未退。父亲把它捡拾在麻袋里,背着就走,去装车。背上被砖烫红了,烫出一个个泡,后来结了疤,再背,疤被碰掉了流血,就这样如此反复,他的背泛着淤青,像“紫红色的茄子”。久而久之,他背上的皮肉已经粗糙无比,形成了一层厚厚的“铠甲”。让人看着特别心疼,但是他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从未喊累。
特别重教育
04 我的父亲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弟兄姊妹又多,小学没上完便被迫辍学了。因为自己没有上成学,所以他从小就特别的重视我们姐弟仨的学习,希望我们不要重走他的老路。
家里无论再没钱,他都会想方设法让我们上学,他用那朴实的话语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直都跟我们说“做人一定要善良懂礼,不要总想着占便宜,吃亏是福”。他还教会我们考试的方法,每次考试前他都会在我们耳边念叨着,做题目时要胆大心细,沉住气。
每次考完试拿家庭报告书那天都会是家里的“重大日子”,每当我和弟弟能够拿回奖状,他就会特别高兴,烧他的拿手鲫鱼汤给我们吃,谁考的好就会坐到“一家之主”的位置上吃饭;得来的奖状张贴在堂屋的后墙上,一排排,他怎么看都看不够,看着看着便笑出了声。
二.长大后
特别懂关爱
01 长大后,我和弟弟一起考进了市里的高中。初次离开家乡他特别的不放心,每次去邳州的时候,都会开着他那辆蓝色三轮摩托车去看望我们,给我们买好吃的,问我们钱够不够用,又会塞钱给我们,怕我们受屈。
后来上大学,我考进了南体,弟弟考进了南工大,离家更远了。爸爸索性也跟着来到了南京打工,开起了压路机,想着是一家人在同一座城,心里更踏实。
父亲的工作是修路,他开着那个大轮子压路机,足迹遍布在繁华的街道上,在静谧的校园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南京城。有些时候想着自己脚底下走的路有可能就是父亲修的,每每此时都会感觉无比自豪。
现在我们姐弟仨都做了老师,姐姐在家乡做了幼儿园老师,我如愿考上了南京的教师编制当了小学老师,弟弟留校做了大学老师。村里的人都说爸爸很了不起,终于熬出了头,后面就等着享福了。爸爸听后只是莞尔一笑,其实我知道他心里别提有多骄傲,多高兴。
02 因为工作时间不固定的缘故,即使都在南京我们也不能经常见面。每次通电话,父亲总是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以前是叮嘱我学习,现在知道我胃不好便是叮嘱我要注意身体,吃好喝好,吃饭不要随便对付,有些垃圾食品不能吃,要合理膳食。
父亲和我打电话由原来通话的三言两语,不善言辞,到现在聊着聊着就忘却了时间,有时都长达一个多小时,总是有无限的关怀和叮嘱。
三.结束语
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到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的片段,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父亲无数个离别时的背影,送我去上学时背影,送我去车站时的背影……那个有点微胖的背影总会让我忍不住潸然泪下。
随着时光的流逝,发现父亲越来越老了,再加上公司的工作时间不规律,导致他经常上夜班修路,血压也随之升高;长期坐在椅子上开车,脊椎也出了毛病,身体大不如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愿他余生岁月,身体康泰,少些操劳。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瑾以此文献给我那平凡却不平凡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