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超老师在《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中,用了四个章节来讲教师的规划阅读,读来收获颇丰。
规划阅读一
教师读书规划的第一个方向是“解读教材”。我非常赞成吴老师这一想法,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把课上好,吸引学生,才是老师的第一责任。真正的好课,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脑洞大开,自己想去探索一些问题,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下,自己查找一些信息,读一些书,这是一个好老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
想把课上到这样的高度,只在教材呈现的内容上打转。是做不到的。那么教师该如何围绕解读教材而选择图书呢?
每个学期开学前,教师都可以从“解读教材”和“教学设计”出发,为自己做一个读书规划——背景知识、知识拓展和应用、学生都能会很感兴趣的话题等,都可以为列书单提供线索。
教师为解读教材,做教学设计,多读一些书,这样的备课一定与不读书,照搬习题,做导学案完全不同,相应的课堂信息量会更大,更有深度,学生会觉得有趣、有料。
有一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每天只是挑水,而要为自己掘一口井。围绕教材解读多读书,教师就是在为自己掘一口井。这一理念不是只适合语文老师,所有学科的老师都是一样的。有了这样的理念,坚持这样做,在为学生打开认识大千世界的一扇门的同时,教师也能为自己的发展开一条新路。
规划阅读二
教师读出规划的第二个方向是“构建自己的好课堂”。
课堂是教师的立身之处,教师一定要去研究课堂,在教学上有所探索,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主见、风格。
课堂研究笼统的说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外在表现是有方法技巧。但深层次还要对教育追求,学习过程,学科本质的理解。有对教育资源的价值判断等等。
怎么做呢?除了实践,就是学习,其中包括读书。要围绕课堂做读书规划,读书能够让你对课堂有一个深入系统的认识,甚至支撑起你的教育信念。
边实践,边读书——这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最高效的方法。
规划阅读三
教师读书规划的第三个方向是“形成教育信念”。
做教育的事,就应该去深入的研究教育,让自己成为专业人士。这才能够取得一些成绩,放眼大千世界,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无一不是专业人士。
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幸福教师必须研究教育,让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根本性问题,比如教育到底是干什么?学习如何发生,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怎样才能学好?教师是做什么的,如何做的好,学校是什么,课堂又是什么等等,有深入的学习、思考。
这会推动教师对教育形成自己的一些认知、见解,建构自己的教育认知系统,精熟学科知识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树立职业精神和操守,这才够得上专业。
规划阅读四
教师读书规划的第四个方向是做足教学的“战略储备”。
想成长的教师,最重要的事情是有意识的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记得见识,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视野开阔,见多识广,才能成为好老师。
作为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就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世界上有意义的,值得教师去做的事情有很多,读书也如是。与教学不直接相关的好书也需要多读,很多爱读书的老师,最早就是随着兴趣读,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科学的等等,后来才开始读教育类图书。阅读教育经典,打下根基之后仍要博览群书。
这段时间围绕一个点,一个主题选择一些书来读,有人把这种读书叫做专题阅读,主题阅读,掘井式阅读等,这样的阅读因为有了规划系统性枪像是做文献分析研究,收获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