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戴彩线,腰系香包、门悬艾叶、额抹雄黄……这是我对端午节的全部记忆。小时候是不吃粽子的。后来发现大家都吃粽子,才买来几个意思一下。龙舟更少见。直到前年,才在贵州湖南交界处的镇远,匆匆瞥过龙舟竞渡的情景。
以前过端午,油糕是必备的。薄薄的面饼,在油锅里炸过。咬开,里头的蜂蜜从嘴角流出。老人爱它,多因为油糕的松软,省牙。小孩爱它,则多因它的甜。我们那儿的人似乎对甜味有股子偏爱。有种糯米制成的“甄糕”,做时,和以蜜枣及去了衣的花生米,抹上厚厚的红糖。出锅时,红糖渗入了糯米,蜜枣变得晶莹。有仍嫌甜味不够的人,给红糖上头,再撒一层白糖。色彩层层叠叠,口味绝佳。西安地区,近几年声名在外的蜂蜜粽子,与此如出一辙。
我最怀念的是香包和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比较简单,就是五种彩线搓成的细绳。香包,也叫香囊。大小和形状没人规定。小的直径只有半厘米,多是蒜骨朵儿或西瓜的样子,串进彩线,戴在手腕上。大的直径则有十多厘米,一般都有彩色花边,小孩子将其挂在胸前,听说可以辟邪。
小孩子从长辈手里接过香包时,总忍不住凑近鼻子,狠狠吸一吸。甚至看见别人的,也要凑过去闻一闻,攀比下各自香囊的香味。这时,就得小心了。人家有可能见你香包精美,实行明抢。端午这天,香包被抢走是不能生气的哦。
时间过去了好多年。我已经在距离家乡数千里之外的南方待第六年了。今年端午,面对蛋黄鲜肉粽,面对龙虾洋酒和一堆叫不上名字的菜品,我分外想念油糕,想念那种小心翼翼咬下去,嘴角流出蜂蜜的感觉。
2018.6.19 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