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者三月份共读书目是《大学中庸》,说实话,对于这种深奥难啃的书,我没有多大兴趣、也没有毅力读完一遍。恰逢疫情严重期,我也没有从网上购买纸质书籍。幸好群里发了这本书的电子版,方便了大家阅读。可是用手机阅读又有诸多不便:字小、看完一句原文,还要往下找译句及注释、不能及时做批注……,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着。眼看就到了月底交作业的时间了,可是我才写了寥寥数语,愁啊。一天去办公室,刚好问到同事有这本书,于是赶紧借来继续读,好歹写出了一千字左右的读后感。上交作业时,也是心虚不已、惴惴不安。
4月21日早晨,李老师发微信给我:“你的三月份读后感写得不错,准备发到‘叙事者’公众号了。”我赶紧打开简书找电子版,天哪,截止到目前,阅读量只有2的文章竟然被选稿老师看中了,哈哈。李老师把这一消息往群里一发,大家纷纷点赞。但此时的我惭愧不已——我并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研读这本书,可能这种做法已经违背了团队阅读(悦读)的初衷。曹校长借此机会给团队成员鼓劲儿“每个人都是潜力股,只要我们肯加油努力、脚踏实地”。
4月27日上午,牛老师突然微信语音我:“这周的语文教研是分析五年级测试题,咱级部分到的是课外阅读题,你还年轻,抓住机会好好锻炼,所以这次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和牛老师同一间办公室相处了三年,慢慢地了解到为什么她班的学生这么喜欢牛老师了——平易近人、真诚待人、工作勤恳、话语间充满力量与鼓励。不光她的学生喜欢她,其实我也很喜欢牛老师啊,不知道她看到这里,会不会心里乐开了花,哈哈。)布置完任务,牛老师最后还不忘鼓励:“相信你,没问题,小菜一碟嘛。”我是属于任务驱动型的,来了任务就乐而接受,而且既然做就要做好,不能应付了事。于是赶紧上网找了几个相关课件并不断修改,理出了大体思路。我当时还想:这个阅读专项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太难了吧,这些课件内容给高中生讲也是很适宜的。第二天一早,我把整理好的课件发给牛老师过目,牛老师秒回语音:“我们不用讲得这么复杂,只需要讲解试卷上的这道阅读题,强调一下易错点并适时做一些拓展延伸就可以了。”最后还是不忘鼓励“加油”!哦,原来是我理解错了,结果把简单的问题给复杂化了,于是又重新整理课件。
第二天下午语文教研,等我发言完毕,曹校长带头鼓掌:“真好,朱老师让我们大家又重回课堂,做了一回学生,讲解思路也很清晰。”然后又表扬了我上个月的作业,并鼓励全体语文老师积极读写,不断提升自己。是啊,语文老师的阅读和写作就像音乐老师的弹琴和唱歌,一个不弹琴唱歌的音乐老师是无法想象的,一个不阅读写作的语文老师呢?
自己被表扬,心里还是挺高兴的。这时,我不自觉地想到了学生——作为成年人,当我们被表扬认可的时候,心情尚是如此愉悦。那学生受到表扬与鼓励时,难道他们不也会如此开心吗?更何况是来自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肯定与赞美。(我们班的真实写照:当学生们提交到钉钉上的作业被老师选为优秀作业时,当孩子们书写认真被老师画上可爱笑脸作为鼓励时,当他们能坚持打卡背诵获得老师的虚拟奖章时,孩子们都能高兴好几天,甚至得发个朋友圈纪念一下。)
我想到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他用赏识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聋的女儿,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用赏识教育法培养了一批早慧儿童,也改变了成千上万健全孩子的命运。赏识教育,是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教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能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
“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而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就必定能发现他的优点,即使他做错了事,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关键是一个“爱”字。爱,是人类所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因为教育是无选择性的,所有的孩子都有权利获得爱,爱是老师最美的语言,教育的最美底色便是爱。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管建刚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一个名字叫激励,表扬是门学问,会表扬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愿我们都能成为会表扬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