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既然这一篇的主题都是讲如何做官,那这里的几章就是几个名人的点评。
14.14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yāo)君,吾不信也。”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拿交出防邑作条件,请求鲁君封臧氏后代为鲁国大夫,即便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也不会相信的。”
【解读】
这里的这位就是要挟君主,乱了道义和礼数。在孔子看来这是为官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对上不敬不忠。
14.15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解读】
然后看个人是分正派和诡诈的。
14.16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啊!”
【解读】
在孔子看来,管仲是很好的做到了仁,因为他做了更大更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真正的仁。
14.17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rèn)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解读】
继续以管仲为例,人能做的事有大有小,他如果殉主是小义,治国是大义。他的所作所为是真正的仁爱,对国家民众有很大的益处。这应该也是对官员的要求吧。
14.18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由于公叔文子的推荐,和公叔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解读】
当官除了对上忠,对民有益之外,还要能够推举贤才。因为一个好官的力量可以很大,能惠及更多的民众。
14.19
【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yǔ)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
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如此,他为什么没有败亡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负责外交,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解读】
这里就讲了虽然君主无道,但是有好几个大臣在,国家就问题不大。所以就是再次点题,说明好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