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汉中,因境内有汉水而得名。汉水,古称沔水,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境的嶓冢山。嶓冢山,当地人又称汉王山。据说,汉王刘邦曾亲自登临过嶓冢山,山上至今还有汉王庙,试剑石和拴马桩等遗迹。在《楚辞.九章.思美人》中有:“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在《九章.抽思》篇“倡曰:‘有鸟即自南兮,来集汉北’”,其中的嶓冢和汉北都是指这一片的嶓冢山和汉水上源。
《禹贡》中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她自古就是中国四大河流“江河淮汉”之一,《孟子.滕文公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并且,文史地理中,关于汉水的美誉和留名处记载也颇多。
汉水,一般称为汉江,因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故汉江并提。它不仅河道曲折,古有“曲莫如汉”之说;而且,水路漫长,水势浩荡。在《诗经.国风.周南.汉广》中提到:“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中也说:“江汉浮浮,武夫滔滔”,都是说汉水在很早的时候就是一条大江,水面宽阔,难以横渡。
汉水也称沧浪之水。一条河被称为“沧浪之水”,必须得有浩荡的水,而且要怀兼济天下之奉献精神。古之地理上,汉水被划分为三段:从“汉江第一城”的(汉中市)宁强县西北,约40公里处的嶓冢山中发源,经安康市到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此段为汉江上游,称为沔水或汉江,跨整个秦岭山地(汉中-康盆地);自丹江口市至荆门市钟祥市,此段为汉江中游,因从南阳之南襄阳之北流经,更近襄阳,故称襄水,纵贯南(阳)襄(阳)盆地;从钟祥市直到武汉市汉口的龙王庙汇入长江,此段为汉江下游。因水势浩大,俯冲出广平的江汉平原,古人称其为沧浪之水。整个汉江,浩浩汤汤3000余里,直注长江,奔淌东海。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沔水》中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这是指沔水顺着地上山川形势,一路朝着东方大海,汇聚而来。《诗经.小雅.古风之什.大东》中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也是拿地上的汉水与天上的银河作比照,说她的光辉映照四方,滋润无数,为汉水赋予一种上天眷睐的美好德行。而且在《古诗十九首》中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不仅将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汉水暗合而写,还把天上的牛郎织女二星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爱情联系起来,更增添后人们对她无限的揣想和热爱。
《禹贡》中载:“华阳黑水惟梁州。” 华阳在今洋县(古洋州)偏北部,接近秦岭南麓,为有名的古镇文化村落。同时据考证,黑水(黑河)即是沔江,一名沮水,发源于留坝县紫柏山中,在勉县(古沔阳县)注入汉江。华阳在东,黑水在西,两者之间的地域即为梁州。夏代开国之君大禹,为虞舜治理好天下的江河后,将中国之中的山川土地,划分为天下九州。梁州为九州之一,古梁州的核心区域基本囊括了今天整个汉中地区的大部分。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嶓冢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注于沔。”又《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水发源于嶓冢山,古称沔水,汉中因水名而得城名。嶓冢山是屹立在中国中部的秦岭山脉起始处的一段。北边的秦岭,将关中三秦和汉中隔断;南边的巴山(又称米仓山),是另一座可与秦岭匹肩并论的大山脉,横亘汉中南缘,与川蜀巴渝之地相阻。秦岭和巴山两座大山,平行而对,汉水横卧其间,依依顒望。汉中便仿佛是被大自然镶嵌在汉水之上滨的一块宝玉。她被夹在北面富饶的关中秦地和南边的天府巴蜀之国中间,成为两端的秦楚巴蜀各国在政治军事力量上的交汇之所,是彼此财富和利益争抢道路上的必要之津;也在“两山夹一江”的俯瞰和瞭望中,辗转千年,磨洗各朝,梳理自己,而过渡现代。回首历史,已是长河千年,取水涉足之间,愈发耐人寻味。
汉中市因得汉水流淌,而后生息繁衍,成长鼎盛,彪著史册。历史上的汉中城池建设发展过程悠久,比较重要的就有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率军进驻汉中,丹阳一战大败楚军(又过五年,灭巴),首次在南郑(与今“南郑县”异,在汉水北岸,为古汉中城所在)建城置郡。第二次是在公元前451年,为秦厉共公26年左右,命“左庶长城南郑”。第三次便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5年正月,项楚之势已灭,天下初定,刘邦筹划将曾经的发迹之地,也是遭贬谪遇辱的汉中,大为营建规划,汉中城池建设得以完善。
当然,在后来的社会战争和政治动荡中,汉中城被两次大规模的修改迁移过。先是在公元前606年,隋炀帝大业2年间,“徙郡於故城南(二里),临汉水,即今郡治也”。再后来经历了公元1219年,宋宁宗“嘉定12年11月乙亥,筑兴元(汉中)府城。”此后,明、清两代,曾维修过数次,但汉中城址及规模与之前基本保持不变。
(2)投之以琼瑶,报之以桃李
在汉中的青史上,有一个人付出的最多,也让他收获最大,最终此人也回报汉中最重。这可谓“投之以琼瑶,报之以桃李”。他就是西汉开创之人——曾经的汉王,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前,自然想不到能赢得项羽,统一天下,开创汉朝基业,也更不会想到要去做汉高祖。刘邦从不入流的泗水亭长做起,人称“沛公”,最大也只做到汉王,还怨声载道不停。然而,最终得来的这一切成功,都是形势所逼迫,实之不易。似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天意否,人为否?
在秦二世末,沛公刘邦与天下人共受赵高的压迫。等到秦朝灭亡,刘邦与项羽共举楚怀王为义帝,却屡感压力,倍受排挤。当刘邦赢得怀王有意相助,“先入关中者王之”后,并且果然先入关中,与城中百姓“约法三章”,备受推戴。
然而,项羽恼怒万分,屠烧了整个咸阳城。汉元年(公元前206年)10月,项羽来到长安灞桥外的鸿门,通知刘邦前来“打擂”,沛公差点丧命,所幸最终逃脱。终于二人的关系走到尽头,双方表示郑重的决裂。
接下来,分庭抗礼谈何容易?项羽毫不在乎刘邦与那帮人的力量。汉元年正月,他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同时分封18诸侯王。刘邦也名列其中,被封了个汉王,不过是被贬。即如(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正月, “(项羽)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又 “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丞相何劝汉王曰:“汉中之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四月,“去辄烧绝栈道。”“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由时间上计算,刘邦在汉中,只做了四个月的汉王。这四个月,他筑坛拜将,厉兵秣马;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接下来,刘邦要反戈而击了。
“(二年)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
“五年(公元前202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从沛公到汉王一年,由汉王到汉高祖四年,刘邦终于做到了天下的皇帝。作为堂堂一国之君,他要给自己的新政权和新国家,取一个辉煌响亮的国号。这个国号,一定要有别于“秦”的苛刻残暴。
刘邦没有忘记:“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的那个元年正月,自己与张良告别时的场面,以及“烧绝栈道”嘱咐的情形,还历历在目。那是张良为刘邦策划的骄兵之计,从而使项羽 “无西忧汉心”。从此,刘邦开始自己的,在汉中当王的四个月生活。
刘邦过得倒也省心。有萧何为他梳理国政,抚养后方,还帮他请来了韩信,非得逼着自己拜韩信为大将。闲静的时候,想想在汉中这个地方,做王也真不错,没有来之前想得那么糟糕。
丞相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的确有道理。登上“望江楼”,凭栏远眺汉水,江水淼淼,清澈浏亮,两岸平阔。那汉水以南的汉山,风景也美不胜收。汉山再去南边,巴、蜀之境,山水环绕,地域辽阔,人物富庶,供养充足,有群山峻岭,易守难攻。就算最不济,退守此地,盘踞一方,进可长驱直入,退可保境安民,也不失为美。
汉水,汉中、汉王……很好,就把国号定为“汉”吧!从此,汉中成为“汉家发祥地”,中国这个国家称为汉朝。东方大地上,一个万人景仰和流传千载的“汉”王朝,将走向世界。
汉朝、汉民族、汉字、汉语、汉服、汉学、汉文化……无不是当年的亲身经历,无不是汉中历史长河中浓艳的一笔,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声壮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