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开会的时候根本不敢举手发言,总是会因为担心“如果提这样的问题也许会被人笑话”或者“如果发表离题的意见也许会被人瞧不起”之类的问题而犹豫不决。哎呀,还不止如此,我甚至都不敢在人前开个小小的玩笑。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
戳心。这简直就是小心翼翼的我呀。不敢发言,不只在人前,甚至在素昧谋面的社群里,也会担心自己的发言会被反驳被嘲笑被忽略。常常不知该说什么或者回答什么。或者没话找话,也是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很容易生出愧疚之心。
哲人给了三个步骤拆解这个问题:
自我接纳
他人信赖
他人贡献
我刚看完前两个。
自我接纳不是自我肯定,而是接纳不完美的现在,以此为基础着墨如何发展出更好的我,而不是找各种理由屏蔽掉自己的不好,掩耳盗铃。
他人信赖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其他的交给他人,也就是课题分离,我做我想做的,至于什么反应那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
对于一个渴望摆脱旧日模式、重新生出一个自己的人来说,勇气总是第一位的。这个勇气包括不怕试错、不怕被黑、被死千回还能重新活过来的力量。
渴望变成韧性超强的人,但勇气是改变的第一步。不做花,做草,那种踩不死的草。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
从小就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家人的朋友的甚至是陌生人的,印象中从来没打破这种模式,没做过自己甚至已经忘了自己是谁,在意别人的评价,无法甩开膀子无所顾忌向前冲,总是想得多做太少,太渴望冲破这个牢笼了
过分认同或忠于一种信条,不知不觉间开始通过一根管子去观察世界和人生(要命的是这根管子比你想象的要更细,哪怕是你经常反省这一点)。
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算古人了,但他的思想非常现代,孕育了很多现代心理咨询流派的思想种子:比如,认为“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的认知流派;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及把爱、胜任感和控制感作为人类基本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 ination theory)。而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题,是对自我的解放。
认知流派,人本主义学派,自我决定理论以及对自我的解放。心理学有很多学派,个人非常喜欢和认可阿德勒这一派。家里有很多阿德勒的书,只是比较深奥,很难读进去,《被讨厌的勇气》被很多人推荐过,同时也被质疑过,所以自己从没想过去看,但居然从序言开始欲罢不能。
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
愤怒的情绪是因为想掌控,这一点深有体会。要么为了博得关注,要么为了让别人听自己的。用情绪威胁别人。但其实没用,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尤其对待自己的家人。
他这么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Y一样的人。我这么说没错吧?
很多人说羡慕谁谁的性格,想要变成那样的人,很多人也意识不到这也许是因为不爱当下的自己。
我想到一个点,在和孩子平时的互动中,我们总会说,你好好吃饭呀,好好吃饭就能长大了,就能有力量了,快把这个吃了,吃了这个就能长高了。现在突然觉得这样不好,会让孩子觉得长大才好,现在不好。所以孩子现在看到比自己长得高的小孩,就会很羡慕,还会问,你是怎么长得呀。我现在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了,不能跟她这么说了。要让她看当下的自己,关注当下的自己,父母不要给她期待,不能用你会长大来诱惑她吃饭吃菜,即使她不长高她也会吃饭的。
善与恶
希腊学派中,这里的善与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
而是
善:对自己有利
恶:对自己没好处
没人纯粹想要作恶,因为没人会去做对自己没好处的事儿,作恶是因为对自己有利。
这一段琢磨了好几遍,作恶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善”,一定是因为有好处,所以才想着作恶。
那么一些熊孩子的破坏行为,背后是想干什么呢,是不是可以从这里推导出来呢,比如博得关注?所以,不要只看孩子表现给自己添了什么麻烦,比如撒泼闹情绪扔东西打人等这些行为,要去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去挖掘去思考去观察。希望哲人在后面的章节能给这段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