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分封晋国的三位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这个晋国原为周朝的一个分封国,开国始祖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唐叔虞。周武烈王把晋国分封给魏赵韩之后,大家熟知的三家分晋开始。
其实原先除了魏赵韩三大家族之外,晋国还有另外一个智姓的大家族。后来智姓被其他三大家族给干灭了,被灭的过程还挺有戏剧性。
这个戏剧性的过程,从智姓和赵姓两大家族如何选继承人开始:
智家的老大智宣子想立瑶为后,别人劝他瑶德智体美劳独缺一个“德”,如果立瑶为后,智姓会被灭族的。智宣子不听。
而赵家的赵简子(赵鞅)则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后来成为典故。他给长子伯鲁,幼子无恤每人一根竹简,简上书写了一段训诫。三年而问之,伯鲁的简已经丢失无踪,训诫也早已忘之脑后,而无恤倒背如流,竹简也随身放在衣袖中。
后来,两大家族的继承人大干了一架,智姓家族果然被灭。为啥干架呢,早先的一场酒宴埋下了伏笔:
智瑶(智襄子)后来还是即位了,他和韩、魏的老大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设宴喝酒。智襄子确实缺德,酒宴上戏弄了韩康子,还侮辱了他的家臣段规。
之后智襄子还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哪受得了,打算拒绝,段规劝他:“智襄子这人好利而刚愎自用,如果不满足他,他就会打我们。不如听他的,他要是得到了好处,肯定不满足,还会继续向别人要,若别人不给,他肯定会打过去,我则免于患而能静观其变”。韩康子就给了智襄子万家之邑。
智襄子果然还不满足,他又求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当然也不想给,手下同样劝他:不如答应他,让他骄纵。无故索地,诸大夫必然畏惧,智襄子骄纵必然轻敌,而诸大夫畏惧就会抱成团,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命必不长矣。不如先给他地,然后找机会和人合伙干他,现在千万不能当出头鸟。
不出意外,出头鸟出现了。智襄子继续求地于赵襄子(赵无恤),这位能藏简三年的人头也比较铁,没有答应他。至此,两大家族的继承人开始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