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为主义
(1)华生:条件反射
(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3)班杜拉:社会观察学习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1、基本假设:
人类的行为都是可以后天通过条件反射等学习的。
2、基本观点:
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学习的基础是条件反射。
3、评价:
过于偏激,但行为注意严格的科学取向,提高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二、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1、基本假设:
除经典条件反射机制外,人或动物还能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学习。
2、基本观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1)强化:
条件反射中能够增强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称为强化。
(2)正强化:(积极强化)
是一种刺激的加入或增强导致了特定行为出现概率提高的过程。
(3)负强化:(消极强化)
是一种刺激的排除或减弱导致了特定行为出现概率提高的过程。
(4)惩罚:
条件反射中能够减弱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称为惩罚。
3、评价:
重视实际应用,如育儿箱、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三、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1、基本假设:内部因素——行为——环境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变化不只是由内在因素决定,也不只是由外在因素决定,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大部分的学习来自其主动观察或模仿他人的言行。
2、基本观点:
(1)强调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进行的学习。不用直接作出反应,也不必亲自体验强化,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2)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3)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评价:
观察学习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但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虽然也很重视认知因素,但并没有对认知因素做充分的探讨,更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
4、实验:
(1)奖励和惩罚
(2)言传与身教
结果:表面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