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借书看,“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不适合我。
放暑假时,去图书室印资料,顺便借回一本书,王开东写的,书名是《最好的老师不教书》。
最近几个月,喜欢阅读王开东老师的公众号的文章,每日都更新,我是每篇都读,偶尔还打个赏,表示我的喜欢,因为他文字的那种“痛快劲儿”是我比较稀罕的。
(一)
此书共五章,“好教师哪里去了”、“我能想到最浪漫的教育”、“教无葬身之地”、“教育者的生命叙事”和“谁曾如你一般磨灭”,单从每章的题目就可以知道他的文字有痛快劲儿,而这痛快劲儿,正好可以医治我们日复一日的“酸爽”。
一篇《好教师的三个“有”》里,他提到:有爱、有信和有慈悲。关于“教师要有爱”这个话题几乎都说烂了,但又不得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而我想说的是有信——他说“相信孩子还不够,还要信任孩子,甚至信仰孩子,发自内心地对孩子信任”。有些时候,我也说“信任学生”,但那个“学生”前面要加一些定语,比如“优秀的”、“乖巧的”、“无‘前科’的”,如果你能做到信任你班里的所有学生,那一定是这群孩子的福分。有慈悲——他说“最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是观世音菩萨,永远微笑着,从不说一句废话,只用瓶子中的净水浇灌,不管下面浇灌的,是乔木还是荆棘,是鲜花还是野草”。这份慈悲之爱,是没有分别之心,尽最大的可能去做最无用的事。所以,尽可能地去做你想做的事儿吧。
(二)
在一篇《好教育会让人乐此不疲》里,有两段话如下:
西班牙巴塞罗那有一家戏院,推出一种新的收费方式:观众们可以免费进场,但是看戏的过程当中每笑一次都要付钱。戏院在每个座椅上都装了一种高科技的笑容识别系统,观众每笑一次收费0.3欧元,最多不超过24欧元。大概比正常看一场戏的价格要高一点。几个月下来,戏院不亏反赚,比正常买票赚得还要多。因为这是靠品质收费,让人家高高兴兴地交钱。
教育者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在我们的课堂上也装上识别系统,孩子笑一次,收费10元,高峰体验一次,收费100元?相反,感到痛苦和难受的学生,还可以向老师提出心灵遭受折磨的补偿费,另外还有一大笔青春损失费。
这个想法到很新奇,倘能这样做,那我们的老师“一定会研究教学,研究孩子”。我们就不会去“求”着孩子们来上学,而是用各种智慧来吸引学生上学。上级部门也会给老师更多的自主权,我们也一定少了很多的检查和会议,少了很多的评比和整齐划一,我们只有一件事可做,那便是——高高兴兴教书去。这样的话,那些并不愿意教书的人便不会再来教师队伍里混饭吃,所有的学生也是快乐求知,那真是“教育的春天”。
可惜,我们只能想想。
(三)
在一篇《我能想到最浪漫的教育》里,开篇有一个小故事。
小狗对小猫说:“你猜猜我口袋来有几块糖?”
小猫说:“猜对了你给我吃吗?”
小狗点点头说:“嗯,猜对了两块都给你。”
小猫咽了咽口水说:“我猜五块。”
小狗笑着把糖放到小猫的手里,说:“我还欠你三块。”
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次看到这则小故事,我就被代入了。
我也是第一次读这个故事,我也被代入了。很明显,小狗是老师,小猫是学生。老师要顺着学生,还得更有智慧地保护学生,无疑,这只小猫有些笨,但它遇见小狗这位好老师。
倘若小狗是一般的老师呢?故事版本可能会如下:
师对生:你猜猜我口袋里有几块糖?
生:猜对了你给我吃吗?
师:哪来那么多废话,让你猜就猜。
生:我猜五块。
师:你猜错啦,是两块。
这两个版本一对比,就会发现作为学生的小猫的情感体验,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很多时候就是一本正经地实事求是地教学,没有保护,没有尊重,认为把这个冷冰冰的某些事实呈现在我们的儿童面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四)
作者从练书法的人要经历五个境界谈到教师成长的五个境界。
练书法的人的五个境界是:唐、宋、元、明、清。延伸为:糖(沉迷书法)、送(分享作品)、元(墨宝带来收益)、名(收获名利)、清(外在一切烟消云散,内心宁静如水)。
教师成长的五个境界呢?也可以这样延伸。
糖(刚当上老师时的神气)、送(教有小成,送课)、元(东奔西走的劳务费)、名(追求在更广的层面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清(教育本身即快乐,心情如水,看轻一切)。
这样的比喻很有意思,只是作者也发出这样的感叹:细数全国风流人物,有几人欤?
我对号入座后,发现我只经历了“糖”,便到了“清”。没有中间的“送”、“元”、“名”,自然这“清”也就打了折扣,也只能是自认为的“清”。
最好的老师不教书,那就去育人了。而从教书到育人的路有多远呢?以上可能有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