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曾经当面拜访过高僧济群法师,他本人童真修行佛法五十多年,学养非常深厚,通过实证实修弘法,惠及大众。我后来也一直关注济群法师公众号,其中很多高屋建瓴的观点,让人深受启发。
最近看到一段济群法师的访谈视频,谈怎样才能过得幸福,这是一个很多人在谈论的话题,也可以说是我们毕生追求的一个目标。
有些人认为钱多就幸福,有些人认为住大房子就幸福,有些人认为官大就幸福,有些人认为职称高就幸福......
到底一个人的金钱与物质占有,以及名和利是否与他的幸福成正比呢?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的问题。
首先,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贫穷的时候吃顿饱饭就是幸福;小的时候穿件新衣服就是幸福;这些都满足了又觉得能拥有自己的房子是幸福;房子有了必须要配车才行......
但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幸福指数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大提升,反而是焦虑和不安的情绪越来越重,越来越远离简单生活和童真时代的快乐。
很显然,幸福跟物质上拥有多少并不是匹配关系,物质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而物质能不能带来幸福还需要一个前提 — 欲望,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表示即:
欲望 — 获取 — 满足感
通常一个人产生欲望后会想办法获取他想要的东西,一旦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会产生满足感,这个满足感就是我们认为的幸福。
按照这个公式,欲望越小越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或结果,也就越容易满足;而欲望越大,越不容易获得也就越不容易满足。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的丰富,但全球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存在的巨大差距,人在相互竞争和攀比中随之而来的是欲望的极大膨胀。所以,物质占有的增长远落后于欲望的膨胀速度,人不但没有感到更加的满足和幸福,反而是更加的焦虑和不安。
所以欲望到满足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人们往往获取的越多欲望就越大,也就越难以满足,即欲望越高生存成本就越大,幸福成本也随之增高。
另一方面,物质虽然对我们的幸福感有作用,但做为感受幸福的主题,我们的心态也很重要。
联想我们现实生活中人最开心的时候往往是没有压力,焦虑和烦恼的时候。相反即使物质条件再好,如果心里充满负面情绪,甚至有心里疾病,那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幸福和满足,因为内心已经被忧郁充填了。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小孩子比较容易满足,因为他们的心很单纯,越单纯越容易幸福,而成人心态复杂的多,幸福感也更难产生。
佛法认为人的内心都有两个层面,烦恼的层面和清静的层面,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
如果内心被负面情绪所掌控,就会源源不断的制造痛苦,也就没有幸福的心情和幸福的能力,尤其是现在社会拥有健康心里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反之,如果拥有一颗清净和觉悟的心,就会不生烦恼,犹如源头活水,不断散发出喜悦。实际上,人内心的清静与快乐是与生俱来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烦恼和焦虑遮蔽了源头活水,才让幸福的泉水越来越少。
说到心态,主要还是我们对问题的认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家庭问题,孩子问题,感情问题,单位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
一般认为这些都是不同环境下产生的,会为事情本身痛苦和难过,其实关键不在事情本身,而在如何看待问题,往往不同心态产生不同看法,乐观的人看问题是积极和正面的,烦恼就会少很多。
所谓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每个人都有觉醒的潜质,要靠我们自己内在的发掘。
总之,幸福是一种满足感,体验这种满足感需要对内和对外的双向追求,对内追求要有一个清静的心,对外追求要控制不断膨胀的欲望,否则幸福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