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几又应该是一家全国连锁的书店,我第一次知道言几又是在B站看了西安一家言几又书店的视频,然后在北京搜到了五棵松店。
我第一次去言几又还是19年冬至那天,和室友一起吃完饺子以后,我一个人又倒了好几趟公交,去言几又。那会儿还是住在杏石口,附近很破旧,第一次到了五棵松,第一次进了言几又这种“网红书店”,首先带来的就是视觉上的冲击,觉得“进城了”。
的确,以前我进过最气派的书店就是县城里的新华书店了,第一次见到这种独立书店,装修和书籍摆放都是经过特定设计的,里面还同时卖咖啡,喝着咖啡看着书,这不就是曾经想象中的、在视频里才见过的画面么。那个时候觉得这家书店太棒了。
今天路过五棵松的时候就有去了言几又,再次进入这家店,已经觉得很一般了。
这家店的书,并不算多,从书籍的选取上,我自己把它们归为两类:畅销书和“标题书”(我管名字看上去很让人惊艳的书叫标题书)。我没有去过言几又其他的店,不知道那些店的书是什么样子的,对于五棵松店里的书,我觉得和它处在这种商圈有很大的关系,畅销书以及“标题书”更能被来这里逛街的人群所接受吧。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书店适合逛街的时候,顺便进来逛一下。如果有特意要来书店买什么书的读者,不建议来这里,很可能找不到自己想买的书。
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我前后两次来言几又的所见所感大不相同,而第一次来言几又那天,给我来带来强大冲击的不仅是这家书店,还有五棵松的一切。在五棵松的商店门口,我翻看着那些精致的菜单,透过大玻璃窗看着店内就餐的顾客,就像看电影似的,那甜腻的小情侣,那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虐死我了。而当我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洗手间水龙头流出的热水的时候,我的眼泪简直就要和这热水一起流下了。后来我在《我的二本学生》里读到刘婉丽第一次洗热水澡的那段时,我太能理解她了。当时,我心里不断重复的就是:“北京,这就是北京。”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见到了北京更繁华的地方,也见到了更多的辛酸与窘态。可能我当时想到“这就是北京”的时候,心里实际上默认了“留下来,我将拥有这一切”。然而,我天真了。我曾经半开玩笑地和朋友说:“早上六点钟的地铁里没有美甲。”这是一个事实。早上六点挤地铁的人和在国贸商城闲逛的人,在三里屯载歌载舞的人和地下食堂食人剩饭的人,都在同一个北京。
当我见过更加真实的北京,我也在走近更加真实的生活,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