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和第三章大篇幅讲到品牌,毕竟品牌即产品,品牌即流量是有道理的
第二章 品牌是最稳定的流量池
第二章前半段算是昨天的内容,不过留到今天一起讲。前半段提到了两个当前做品牌的两个尴尬:
第一:做品牌,到底应不应该承诺效果?或是用什么样的转化周期来承诺效果?
第二:如果用同样的费用做效果广告,是不是会更有效,并且品效合一?
我想到一个问题,一个品牌(特别是初创品牌在选择做广告投放时,是什么成为影响决定的因素,我脑海出现的答案是钱,毕竟做传统品牌形象动辄上千万的广告投入,而若是几千到上万万的投入就能够立即得到转化效果,是不是都会倾向于选择效果广告?而若是资金充足,有能力大成本投入广告,结合优秀的广告创意、海量的广告投放、彪悍的渠道刺激和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包装(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包装如何理解?)是不是就更能植入人心,做到品牌渗透。
在第二个点讲到的品牌与定位的关系
对立型定位-神州专车对立型定位的直接绕过互相博弈的竞品,做到另辟蹊径的成功。
UPS定位- 深入人心的品牌,用产品特点,功效与定位浓缩成为一句经典广告语;饿了困了喝红牛:胃痛、胃酸、胃胀,就用斯达舒;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这些一旦进入场景就能让人想起的品牌广告语。同时,我还想到了一个在汽车广告最植入人心的广告,张嫂,张哥还在办贷款哇?基本做到四川坐过车子的人过耳不忘。不知道这一点算不算成功。
升维定位- 同样是竞争,不跟竞争对手在同一概念下纠缠,而是直接升级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创造新的蓝海品类市场。牢牢抓住消费者趋强、好奇、选大牌、选更先进产品的心理。小米,乐视,打出互联网电视的革命先驱牌大获成功,即使其实之前实际传统电视的老牌企业早已开发互联网电视。不过年轻人在选择电视时还是会首选最新互联网电视,并倾向于选择小米、乐视。
第三点提到强化品牌符号,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分析。
无疑是简洁大气的产品logo、特殊造型的产品包装(或是特殊的产品服务)、包装颜色的选择、人物代言的选择、Slogan和Jingle。
基本是所有讲品牌和产品都能讲到的点,不过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最后那个品牌的Jingle。英特尔广告结尾的“deng dengdengdengdeng”、MOTO广告结尾的“Hello,MOTO”、滴滴广告结尾的“滴滴一下,马上出发。” iPhone的手机铃声。
这些仅仅是几秒钟的声音能够马上与品牌联系,成为品牌符号,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谈到广告,谈到品牌,谈到一系列的问题,每个有意做广告的公司都熟知。
但从最终结果来讲,每年真正通过定位落地,崭露头角,取得市场成功的新品牌似乎屈指可数、寥寥无几,更多是泯然众人、悄无声息。
书中提到一点是三分战略,七分执行。
执行是指落地的产品设计(服务设计)。
“品牌定位再好,如果没有明确的产品支撑、准确的场景切入、实效的广告投放,那么这个定位很有可能是空中楼阁,无法支撑一线营销,带不起流量增长,沦为别人无法理解的虚头巴脑。”
这里面提到的几点,最重要的我想是产品支撑和场景切入。
强化产品(服务)并落实到点上做到品牌定位与用户体验一致。用排查场景来优化品牌的接触点。从线上到线下的每一个会出现的场景都是一个又一个与品牌得接触点连接而成,而每一个品牌的接触点都是用户的体验细节,从和用户接触最多的地方发力,让定位能够点滴呈现出来,润物而细无声,让用户和品牌建立最持续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口碑引流。
到这我突然有些明白三又说的产品不只是限于互联网,所有能够和用户接触到的都能是产品,除了实物还有服务。
总结:“产品即品牌”、易懂易记的品牌符号(印记)、准确清晰的定位、效果转化的推广、能够大众参与的话题性(活动)、三分战略,七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