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们在家那几年,社会的变化风起云涌。再出来工作的时候有很多迷茫时刻。提供一份理清思路的方案以供参考。
了解自我
做记录明确自己现在的位置,预约未来生活。
1)写wish list,想到什么写什么。
2)写下来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把这个理想场景写得越详细越好。
3)偏爱MAP【自己喜欢什么】:写下来自己喜欢的人/食物/活动etc.
4) 写下属于自己的unfair advantages. 就是所谓的天赋/擅长的事情/人脉等等。也就是其他人无法轻易copy的优势。
5) 预约下一周想要做的事情。
1&2只需要半年/一年写一次就可以。这样做的目的是明确自己的喜好/愿望etc. 很多人在疲于奔命的时候快忘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为了什么在工作/找工作。将理想具象化不仅可以理清自己的现状,还可以激发动力。
结合自己的技能和偏好已经可以筛选出很多备选行业。
【行业选择】
以下内容的前提是自己相对感兴趣,至少不讨厌的行业。觉得太难了而退缩不算在【不感兴趣】里面。
行业和平台的优先级
行业》平台(公司名气/大小)。行业远远大于平台。如果做的事情不是相对合适的方向,那么平台的意义就减半了。我现在的公司(算是大平台)有同事为了能转成数据分析而跳槽,内部转岗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操作。并不是说数据分析有多好,只是为了换行当放弃平台就已说明了行业本身的优先性。尤其是一开始要回到职场的时候,就算降低平台到不是黑公司我个人而言就OK了,重要的是先进去。
向下兼容性
如果在一个行业里频频听到有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了,那么这不是个特别好的兆头。我以前的行当是做影像(MRI)技师,在我考虑要不要去拿证的时候已经有相关报道,瞬间决定不考了。不要说technician,连radiologist(影像科医生)这份职业都被威胁过要被替代。任何业务流程上都相对固定的职业,比如按照步骤点软件or完全的纸面工作是相当容易被替代的。那相反是不是做越难的工作就OK了呢?比如说我现在做算法工程师,那就高枕无忧了吗?这一行的问题不在于容易被替代,而是赢家通吃的全球化时代造成的。比如说以前单价非常高的数据库工程师DBA,现在的云计算服务非常强大,全球一只手数的过来的那些大企业的云服务平台可以让公司不再需要自己建数据库,全部移到云上就可以了。算法也是同样,这些大平台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那么公司并不需要在这方面要特别厉害的工程师,会用就可以了,所谓的practitioner。那么是不是就该去选择那些完全不被替代的体力活儿呢?暂时没听到会被替代的理由不是这些职业有多难,是资本家觉得在这些上面投入产出比太低。那些高竞争迭代快的行业依然可以给自己向下选择的兼容权。比如IT是一个对高科技很敏感的行业,就算从业者去了别的行业也会本能地发现可以自动化的部分从而将效率翻倍。
我对金融业的了解刚刚开始,暂时还没有吃太透。一个直觉是这个行业利用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来制造信息差门槛。
可以观察下最近出现要DX化的行业到底是哪一些,说明资本家已经注意到了业内可以改善的流程问题了。
简单来说,迷茫的时候选择难的那条路。
交叉技能/专家系统/目的性
最重要的不是会用工具,而是如何利用工具产生属于自己的深刻见解(insights)。任何算法都是在学习表征,而人要利用机器给出的结果来推测更深层次的原因。建立自己独有的专家系统是无价的。
不需要什么都会,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两三样技能,让他们发挥交叉放大作用。
同样的,一开始明确自己的目标来寻找雇主。而不是对方赏自己一份工作。
简而言之无论是学习技能还是找工作都要服务于自己的职业目标。
心态问题
1)年龄
年龄在市场上被视为劣势,然而这应该是人生经验丰富者的优势。在理清我们自己都有着什么样的理想,为什么想要进入这行之后,在面试时是有很多话可以讲的。你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把what brought me here讲清楚,那么就成功了一半了。你不再是个随时可以被替换的零件,而是活生生的人。
2)找/换工作需要时间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需准备好了再前进。有些证书考不考完全无所谓比如托业(我自己也考了还是怀孕七个月时考的,分数好看但没啥用)。有想法了就行动然后在找/换工作的过程中快速试错,不管最后成功与否都会得到很多成长。
这个时代变化很快,有些职业在消亡也有一些在产生。拥抱变化,找到未来先机,就会得到顺应人类进化带来的最大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