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家人、同事、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我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改进关系,读了这本书。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幸运的是,我选对了,这正是我想要找的书。这本书不只要阅读,还需要学习。读书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式,而学习需要思考和行动。如果一本书让一个人变得更好,那它是一本好书,值得更多的人去阅读。
在《超越感觉》中有这样一段话:
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人们早期形成的世界观包括四种类型:
我不好,你很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我很好,你不好。
我很好,你也很好。
第一种发生在出生至两三岁,这个时期幼小的孩子非常弱小,他所有需求全部依赖父母。第二种基于父母的冷漠,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和他人。第三种被称为犯罪视角,只有第四种才是基于信念、想法和行动的有意识的类型。不幸的是,即使长大以后,人们依然童年时代的影响,能够顺利度过到第四种,必然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而这本书正是为了达到第四种视角提供可行性的方法。
一、以爱之名
这本书第一章的标题是:让爱融入生活。不要觉得鸡汤味浓,如果深刻体会书中的观点,就会觉得这正是我们对于非暴力沟通的出发点。这本书的出发点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对爱与美的追求。在现实社会,这不能让人成功,不能获得财富、地位等外在属性的提高,却可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让内心平静、喜悦。这种方式可以让人更接近爱。心中有爱,才有温情,才能内心平静,才能感到喜悦。
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理论,即人的五种需求。我想本书中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可能是源于人的需求理论吧。
如果说非暴力沟通有什么秘密能够让人们情谊绵绵、那就是出于爱。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同事的爱,甚至对陌生人的爱。爱是化解暴力的武器。
正是因为爱,我们才对孩子照顾有加,不厌其烦。正是因为爱,才能看到身边人的需求;正是因为爱,才希望自己和别人都能变得更好,注意是更好、更温暖,而不是更强大。
有些沟通方式让人体会不到心中的爱,指责、比较、批评、归类、侮辱都是在道德上评判人,而这种评论往往会招来敌意。
书中总结了几种沟通方式,蒙蔽了爱。分类和道德评判提倡暴力,比较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回避责任让我们变得危险、强人所难迟早会受到反叛。
运用书中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远离原有的充满暴力的沟通方式,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一个好的开始。
二、尊重事实,尊重客观
书中第三章说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且不说是否正确,不带评论的观察如果不是通过刻意练习确实很难做到,人们往往分不清自己怎样表达是主观判断、怎样表达是客观事实。不带感情的、不加评论的、只原原本本的描述所看到的、听到的,将观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即便如此,仍不能保证你当时所看到的就是结论,而只是对特定时间、情境中的结果。因为事物发展是动态的,而语言同样需要动态,才能够更接近、符合事实。
三、换一种想法理解别人,感受他人的感受
生活中,当别人的做法、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思维方式的时候,就习惯于评价、指责。
学会爱自己和他人的更好的方式,或者换一种方式,不给别人贴标签。把注意力放在关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上,而不是其他诸如不满、指责上。
说话每个人都会,但表达感受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书中122页列举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每个人都可以记下这些词汇,在恰当的时候加以运用,也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自己的词汇表。用心体会每一种感受是更好的体会自己和他人感受的基础。
四、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书中原文:一般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假设生活中的场景,当一对恋人刚刚开始恋爱的时候,对对方好,通常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我认为好就强加给你,而忽视了对方的需要。就好比是当我想要苹果的时候,你却给我一个梨,这是第一阶段。逐渐的,这对恋人恋爱一段时间,彼此有些腻烦,沟通不畅,陷入冷战,那他们就会更加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和否定他人的需要。后来,通过改变认知这对恋人认识到他们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却无法改变他人而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时候,他们便能够更好的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而并非全部需要。
五、爱自己而不自私
本书中倡导的爱自己并非出于自私和自恋,而是接受不完美的事实,同时接受他人的不完美,宽恕和体谅不完美。
书中有一句: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会让我们更像椅子而不像人。在这个充满压力的、快节奏的社会中,现代人每天自律、打卡,这真的取悦自己了吗?这样不像机器人吗?我一度有些迷惑,今天才想到,原来这其实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工作上勇猛精进,才能够做到更好,才能够获得更多收益。而这本书强调的是不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是基于对温情、对兴趣、对人性的珍视与关爱。
容忍自己的不完美,不说“我应该”、“不得不”是自爱的开始,用“我选择”和给自己时间来让自己更好的意识到自身的感受与需要。以略高于普通大众的视角审视众生的欢乐与痛苦。接受他人的帮助并真诚的表达感激之情。
合理的表达愤怒,在生气的时候想想这句: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六、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非暴力沟通面临的困难最主要的在于沟通者处于平静的心情之下,有耐心,不急躁。将方法熟练掌握,加以运用。
1.迫于外力压制或者处于地位劣势。比如当面对领导或者长辈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不太合适。而面对孩子的时候,我是强者,需要体会和照顾弱小的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同样也有难度。同时注意过犹不及。
2.不好意思请求别人,不好意思表达。日常习惯口语化表达,如果换成比较有挑战性的请求,对于内向型性格的人来说更难一些。
3.想不起来该怎么说,按照原有习惯脱口而出。记忆需要不断强化、逐渐内化才能发生改变。
4.在没有完全学会的时候,不断反复。不经过刻意练习、长期练习,旧习惯很快卷土重来。还要时刻休息自己的言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
5.在听到不中听的话的时候,是否可以更好的感受自己的需要。是否能够用心体会到他人的感受。自己处于情绪波动状态,焦虑、恐惧、担心、自卑的时候,很难同时处理好来自内在感觉和来自外在的指责。
6.思维方式的转换。赚钱和比赛需要的是竞争思维,而与家人、朋友相处需要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思维。大部分人在工作后已经非常疲惫,很难在再有精力关注别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