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一些家长说会忍不住冲孩子发火,包括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孩子执拗地开着水龙头,而我阻止不了时,特别想强硬地控制他;
我都困成狗,孩子狂嗨不睡时,特别想吼一顿;
当我刚拖完地,孩子就端着一杯水一边喝一边吐着玩时,特别揍他一顿;
……
可现在对这些事情我都淡定不已,甚至乐在其中。
想玩水,可以,我们像《一百层的房子》里青蛙的家里一样,一滴一滴地滴水玩好吗?这样孩子也能玩水,我也不用生气他浪费太多。
孩子狂玩不睡时,没关系,提前带他出去嗨皮一下,累了就容易入睡;实在不睡那肯定是没到入睡时间,我睡我的,把危险物品收拾起来,让孩子自己去玩吧;
孩子爱上了吐水?来,吐到这个漂亮杯子里怎么样?吐完记得把水倒进下水道哦!
……
看似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方法,但大多数时候,真的很管用。
态度和方法的背后,其实是育儿理念的改变。
怒火的背后,其实不仅仅是脾气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解析一下对孩子发火可能隐含的几种问题。
1、“有条件养育”理念的家长,怒火会更多。
请思考:你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处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
《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中,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命题——我们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处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就是“有条件养育”,这意味着孩子只有做了家长期望的事,或者是达到了家长的要求才能得到爱。而后者意味着我们会全身心地爱着我们的孩子,与他们做了什么没有关联。
真正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极少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前者,我们可能都认为不管孩子是否成功,是否乖巧,我们都一如既往地爱孩子。可是这只是我们的想法,在行动上,我们真的这样做了吗?如果我们总是以“孩子的行为是否适合我们的要求”作为我们的心情晴雨表,负责的说,这样的父母早晚会被气死。
当孩子弄乱了房间,尿床了,或是打翻了食物,我们通常会为他们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守规矩而发火。可是只要我们想一想,我们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们还是会爱他们,让他们内心充满温暖与阳光,那么我们就有理由不再为了眼前这些小事而发怒。
只要我们想一想,我们并不是用爱去换取孩子服从我们,我们并不需要控制孩子像养小动物一样,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快乐的灵魂,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不应该去控制他们,而应该去帮助他们。
我们去努力控制一个控制不了的人时,会情绪失控;而当我们去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时,是不会想着去发火的。
2、孤立地看重孩子行为的家长,怒火会更多。
请思考:你更看重孩子的行为,还是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无条件养育理念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孩子的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那么,孩子做某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并不是故意给我们找麻烦,而是反映了他们的精神和内心。如果能想到这一点,我们的怒火通常会消减一部分。
孩子做得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有可能是敏感期的正常现象,有可能是不舒服,有可能是我们在培养习惯时遭遇的必经之路,也有可能反应了孩子的某种需求。
如果我们孤立地去盯着他们的行为,很可能让自己气得吐血而亡却不知道原因所在。因此,用心地陪伴孩子,去倾听他们的需求,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我们和孩子会相处更好。
借用婆婆说的一句话,孩子哭闹肯定是有原因的,这应当符合大部分孩子的情况。壮壮极少哭闹,他偶尔的怒火和哭闹都能够找到实实在在的理由,当然这个找理由的过程也经常耗费我们全家的精力。可只要找到了这个理由,我们就不会在他找麻烦的时候想着生气,而是想着去听懂他。
3、专制型家长,怒火会更多。
请思考:你与孩子是控制与被控制,还是平等共处?
我见过一个孩子爸爸,明明孩子不想去一个地方玩,他偏偏要让孩子去,甚至还用蛮力想拽孩子过去,结果父子两个僵持不下,最后孩子哭闹不止。
这种情况很少,但并不是不存在。就是家长一厢情愿地想去控制孩子,想要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这种专制里还携带着某种执拗、偏执的成分,与家长性格有关。有可能是家长曾遭受过这种待遇,也有可能是家长本身是这种偏执型的人格。
专制和偏执的家长往往与周遭环境有关,比如原生家庭,或者学校教育。如果认真反思自己曾受到的不够良好的教育方式,我们不妨理智地从自己这一代开始修正,并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教育环境。
4、对事件缺乏理性分析、接纳线随意改变的家长,怒火会更多。
请思考:究竟是孩子拥有了问题,还是你拥有问题?
接纳线是P.E.T.(父母效能训练)理念中的关键性词语。这条线并不是始终不变的。比如在我们心情好、环境宽松时,对孩子的接纳会更多;而我们心情糟糕、客人到访时,对孩子的要求会严格,接纳会少一些。这种改变根本上不是孩子的问题,而由环境和家长决定。
如何让接纳线公正地存在,需要我们思考究竟是孩子面临问题,还是我们面临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解决,而我们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比如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孩子突然哭闹,这是孩子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去过度干涉,只需要用心倾听并帮助解决。而如果是孩子不睡觉让我们很生气,孩子磨蹭耽误了我们出行,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求孩子的配合,或者我们找更合理的安排。这时,理性解决问题最为重要,而不是发怒和埋怨。
4、负面情绪压制、累积,怒火会更多。
请思考:你是在帮助教育孩子,还是在宣泄释放情绪?
这个问题与接纳线也有一定关系。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当我们本来就面临一些麻烦的事情时,往往更不容易接纳孩子。这时孩子犯错,那就等于撞枪口,成了我们的出气筒。
可我们依然要思考几个问题:
孩子有没有必要做家长的出气筒?(如果有必要,他是不是会模仿你?)
这样的怒火,有没有帮助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那发火的目的是什么?)
你发火是否对孩子有正面的教育意义,还说你只是在任性地宣泄情绪?(如果只是宣泄情绪,还让你的孩子去承担,这是什么行为?)
如果有这种情况,我希望在我们面对孩子之前,先把自己整理好。《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在开头就这样写道: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在我看来,或许不一定非要彻头彻尾改变自己,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让自己变得更有能量和温暖,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也是父母的重生。不管曾经多么不成熟没担当,不管曾经多么稚嫩脆弱,都会变得坚韧勇敢、平和积极。
这样来看,仅仅是脾气不好,并不足以让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地发火。当我们在育儿中感到有困难和情绪时,往往意味着我们的育儿思路或生活状态存在着一些小问题,理念、思路、心理、情绪等等。那么,就试着将这一切理顺,想想我们养育孩子的初衷,想想我们理想的未来,用最好的状态来营造美好的育儿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