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后来的我们,是一场前任的会晤。
黑白画面中,林见清和苏晓小泪眼相对,结局是悲伤的,遗憾的,没有任何挽回余地的。
其实,前任的故事讲再多,最后都是要说再见的。
按照电影的话来说,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可是,我们经常习惯于对那些刻苦铭心的回忆失去免疫,却忘了真正的道理,缘分这事,能不负了对方就好,要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这句话,是在多年后,小晓和见清分开时,林父给在北京独居的小晓的信上写的。那个时候,林父拖着疲累的身板,努力撑着眼皮,用笨拙的手在信上一笔一划。那些歪歪斜斜的文字,组成了父亲留在世界上和他们最后的对话。
不知为何,瞬间泪目。这个桥段,可以说是电影中最为动人的亲情绝杀。
这部电影,遗憾太满了,而最打动我的,不是两人的北漂爱情,而是田壮壮饰演的父亲角色。
每次过年回家时,林父都给见清挖上一罐子自制酱,给他做最爱的粘豆包,视晓小为自己的孩子。
多年后,当见清和晓小分手,事业小成携女友回家时,老眼昏花的林父在火车站刚一见面就说“小晓,你回来了”,其中情谊,非语言所能形容。
每一次,当电影回放父亲一个人埋头喝闷酒的场景,我就觉得很心酸。当两个人在北京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他们却忘了,其实那个默默守护在背后的父亲,他的内心其实更孤独。
虽然谈不上对这部电影的过于喜欢,但当中很多关于亲情的刻画,因为太过现实,太过裸露,以至于我一边看着一边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记得小时候不懂事,凡事都吵着要他们放学来接送,这一送,就是十多个年头。
直到离开家上大学,一想到可以从此离开这个被束缚了十多年的小镇,我买了28寸行李箱,几乎把家里所有的衣服物品打包齐整,我妈帮我搬抬行李的时候,一脸难过地问我,你这是不打算回来的了吗?
结果,这一走,一年四季,却也只是每个学期回家一次。
我妹告诉我,不管我有没有回来,我的房间,我妈还像以前一样,每两个月就帮我铺整一次床单。
其实心里还是很自责的。明明有很多机会摆在眼前,可每次,总会有一大堆的理由摆在前面,似乎,旅游,谈恋爱,工作,聚会,永远都比回家重要。不恋家的孩子,这一飞便再也拴不住,回过头来,还要自我安慰,这是生活的无可厚非。
不得不承认,不管是对前任还是对父母,我们还是更爱自己多点,如果一定要说有遗憾,那更多的,还是我们还不够懂事,只顾着往前飞,而没有好好地用心地去爱过父母一次。
他们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目送我们各奔东西,然后在剩下的时光里,独守空空屋子徒留思念和牵挂。矫情的话他们不会说,不敢说,即便内心滚烫温暖,而取而代之的,还是话到嘴边淡淡的呢喃,执拗严肃的表面,抑或是停不下来的絮絮叨叨。
(二)
电影里,见清和父亲的小争吵有过几次,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有次见清在同学聚会上喝到酩酊大醉,当他父亲对他好言相劝时,他将所有的怒气直指他父亲,他埋怨为什么自己出生在这个破落的家庭,他恨自己卑微的出身。
曾经,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中考那会,看着别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进好的高中,而我拼尽全力还差5分的时候,家里因为没钱,只能选择一所录取分远比自己的分数低70多的学校;高考出来,差一分上本A,家里因为没足够的钱填报本B的贵族学校,吵得乌烟瘴气;毕业之后,别人的父母都给自己的孩子找了央企,国企,非常体面的工作,而自己还要像条狗一样,窝在北上广苟延残喘。
可是,我们在一味要求父母给我们怎么样的生活同时,是不是也忘了去理解,他们,也曾像我们现在,如此迷茫,也曾像我们现在,痛苦地挣扎过。但是这个世界上,又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呢,能拥有财富和好运的人,永远是少数人。只有接受自己的平凡,承认自己的贫穷,才有动力跳出自己的阶级。你的父母或许不能,但你,有无限可能。
又或许,等年岁渐长,你也会慢慢懂得父母亲的想法,幸福不是要多有钱,住多大的房子,有多好的资源,能够健康活着,已经是最大的荣幸。
故事过半的时候,见清终于靠游戏设计在北京买了套房,但他想接自己的父亲过去住的时候,他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执意要留在这个破败的小镇。而我想,如果说小晓每次过年回家是一种仪式感的话,林父守候那个小饭馆则是一种爱的坚守。
就好像我们的父母亲,总是希望我们考体制,回家乡工作一样。
家乡是属于他们的地方,那“破”地,有温度,有熟悉的人和事,他们沉浮了大半辈子,渴望安逸和稳定,而我们还年轻气盛,不喜欢那种一眼会望到头的工作,在大城市,未来可期。谁都没有错,可现实里我们谁都不肯妥协。
慢慢地,我们渐行渐远,电话里我们报喜不报忧,说着彼此的谎话。我们会嘲笑父母连个遥控器都不会按,连微信朋友圈都不懂,多么不入流和迂腐,却在被别人弄得伤痕累累的时候,没想过,他们也曾因为我们默默地遍体鳞伤过。
故事说完了,可生活还是要继续。
还能怎么样呢,没事还是多回家看看父母把。
因为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就怕他们连走都是静悄悄的,就怕到时候你真的懂事了,也再也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