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在频繁使用AI工具,对AI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查资料,给它一个特定的框架,它能搜出海量的资料,体验非常好。
但偶尔他也会出现胡编乱造的情况,需要再次核实,或者多用几个AI工具查一查,相互印证。尤其是那些涉及相对敏感的内容,要反复核实。
校对文章,确实能够很快速地发现问题,但有的修改会失去个性化表达。
代写文章,写出来的文字,文从字顺,可以完成基本的表达,应付基本的报告类工作完全无碍,但如果要追求文字的美感、追求措辞、抒发情感,就不太容易如人意。
精简文章,这一点我完全高估了它。我以为有了AI,那种将短文扩长、将长文缩短的活儿,它可以信手拈来。但真正试了试,效果很差,最后会缩减的美感和韵味全无。
文生图,当我喂给它很多参考图之后,输出的第一版图片一般是最接近的。但如果对于神态、场景、背景、动作等有不满意,要再在创作的图上进行二次、三次修图,一般会越修越走样。
因为我是文科生,使用方面更多的是涉及文字方面的。在前段时间deepseek特别火的时候,我也有隐隐的担忧,担心以后像我这样的码字工以后完全无用武之地了。
但在AI试用方面多用了一阵儿之后,我发现,对AI的神话太过了。就好像AI无所不能似的。但现在,还很难。
不可否认,AI的应用领域很广,会颠覆很多行业,也会重塑很多行业,而且随着AI的进化它会越来越强大,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出现就可以替代一切。
这可以从以往的多次工业浪潮、互联网浪潮、共享单车、滴滴打车、短视频兴起等种种中看出端倪。
所以啊,参考以往的数次浪潮,大概率我们对AI的认识和使用,也会经历一个从俯视,到仰视,再到平视的过程。
过往会低估人工智能的作用,现在面临新的强大武器又会夸大甚至神化它的作用,到最后吹大的泡泡破灭,我们又会重新审视它,便能不偏不倚地看它。
这就像远远迎面走来一个人,距离你很远的时候,你觉得这都是个什么玩意儿,看都看不清楚;等走近了,定睛一看,哇塞,是个大帅哥,满眼的崇拜,嘴角产的都要流口水了;等后来想方设法追到手,交往了一阵子,了解得多了,发现他也不过如此。
这其实跟人认识事物的过程有关,也跟媒体追求“新、奇、特”的传播特性有关。在各种因素的加持下,有时候对一个东西或者现象的认识总是会偏离它本身的样子。
对于个体来说,倒是不用太急太慌,相信我,认真去了解和学习这些新工具,让它为你所用,然后好好保重身体,活得更久一点,很多精彩的看点还在后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