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贺知章的名诗《回乡偶书》,幼儿园的小朋友估计都会背。这种思乡之情,若非在外游子,真的很难体会其中的酸楚。
今天早起读唐诗,偶然又读到这首《回乡偶书》,突然想起,又到年末,在外求学工作的游子们也该陆续回乡了。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是团聚,是享受那份一家人在一起欢声笑语的幸福。
每个人都有家,都有故乡。余光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许巍在故乡里唱到,在异乡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还记得2002年,我拉着沉重的行李箱离开家去异地求学,在此后的整整十年里,我便很少看见家乡春天的花开,冬天的白雪,也很少感受到故乡的秋风和虫鸟的鸣叫,直到有一天,女儿的出生,我回到了家乡,直到现在也没有离开过。我想我的后半生,都会在这个小城市里度过,我把肉身和灵魂都安放在这里。
虽说小城市的生活没有那么璀璨,条件所限,也没那么富饶。但这份安逸和恬静是任何城市所不能给予的,这份精神上的富足,只有在故乡才能体会,也只有在这里,我找到了生命的平衡。
随时能看见父母慈祥的脸庞,吃上妈妈做的可口饭菜,听见父亲的唠叨,有幸还能每天接送女儿上学,从学校门口飞奔过来扑进怀里的那一刻,这才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模样。
不得不说,我是如此的幸运,不再有思乡之愁,不再有因琐事不能归家之忧,如此生活,甚好。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回到故乡,不是不愿意回去,而是根本回不去,这背井离乡,独自漂泊,一个人冷暖自知的日子,如果生活如意,又有谁能愿意呢?
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一个叫家的地方找不着养家糊口的路,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地方却安不了家。从此有了漂泊,有了乡愁,远方成了家,家成了远方。
眼看又到一年团圆时刻,可是,疫情局势突然紧张,各地区政府呼吁大家呆在原地,尽可能地减少人员流动。我脑子里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在中国有数亿的游子在外工作,就盼着过年能与家人团聚,吃一口妈妈做的饭,听一听爸爸的叮咛。家里老父母都希望孩子们领着孙子回到老家,听他们叫一声爷爷奶奶,老父母这一年的等待和辛劳瞬间都能被融化,一切都值了!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孩子们走得多远,母亲的牵挂永远是内心最深沉的惦念。希望这疫情赶快过去,不要让这病毒挡住游子回家的路,那是家中父母一整年的等待,也是所有人的期盼。
此刻我已泪目,
读来这首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695年考中进士,那年他36岁,随后一直在朝为官,86岁,告病还乡,走在自己的故乡村子,在村头玩耍的小孩根本不认识他,问道,“客从何处来”?这五个字,道出了诗人深深的忧伤与哀惋。
故乡就在眼前,可惜没人认识他。两句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半分渲染,一问一答间道出了故乡就在眼前,他却成了陌生人的悲哀,反主为宾,引出了诗人无穷的感慨。这首诗也成了怀念故乡的绝唱!
才疏学浅,对于这首诗我还需要细细品味,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值得每个中华儿女一生品读。
最后希望这疫情能快点过去,让每一位在外的游子能平安的回家,过个团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