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一个人的朝圣2》,在没有看过第一部的情况下,贸贸然看第二部,其实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然而,作者也说,第一部和第二部,其实并非续集或者前传的关系,只是换个角度讲故事,是司机和乘客的关系。
有时候,当你看一件事觉得困难重重时,另一个人却可以只用一个微笑,就让问题在你的眼前云开雾散,直接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故事而已,谁先谁后除了沾一点“先入为主”的光,本质而言,一点区别也没有。
01
故事的开头,是奎妮突然收到哈罗德的信,说他将走去看她,那个她曾经暗恋了这么久的男人,那个对她来说最为重要的陪伴,那个几乎很少走路的男人,穿越大半个国家,来看身患重症的她。
在哈罗德看来,这是一次和时间的赛跑、和生命的较量,他认为,如果他可以走到,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或许奎妮的病就会好,这是他的信仰。而在奎妮看来,他要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所以她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等待。
在等待的过程中,奎妮开始写她的回忆,也就是她眼里的他们的过去,从她的角度还原整个故事。
02
我从没见过你不戴高尔夫球俱乐部的领带。
我从没见过你挥高尔夫球杆。
我从没见过你不穿帆船鞋。
我从没见过你开帆船。
这段话很普通,普通到很容易就把它忽略掉,可是细想起来,不由得悲从中来。
奎妮那么仔细地观察着哈罗德,向不同的人打听他,只是为了更深地了解他,可是做得再多,依然徒劳无功,因为,她从未走进他的生活,更未走进他的心里。所以,哪怕她知道他所有的穿衣风格,可是,除了外表,她一无所知,除了工作时间,她根本见不到他,那个时候,她内心应该是悲伤的,孤独又悲伤…
或许我们都经历过那样的时间,想靠近一个人而不得的时间,只能默默地注视,把每一次擦身而过都当作天赐的运气,了解对方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制造更多的偶遇机会,一旦远远地听到别人谈起他/她,第一时间又凑上去,假装只是无意识地参与八卦,却又忍不住认真聆听、暗暗记下、默默回味…
属于青春的故事总是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尽,那个时候,沉溺在其中的自己是欢喜的,殊不知别人眼里映着的都是怜悯。伪装得再好又怎样,知道得再多又怎样?最终敌不过他/她一颗根本不在乎的心。
在奎妮的回忆中交错自己的回忆,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场暗恋?如果有,你一定能懂其中的悲伤。
嗨,亲爱的奎妮,我没有见过你,可是这一刻,我好想抱抱你…
03
奎妮一边写信给哈罗德回忆过去,一边又穿插着她在圣伯纳丁疗养院遇到的人和事,回忆和现实的穿插,这种写法很棒,就好像我就坐在她面前,听她一点一点把她曾经的故事告诉我,而我也可以把故事里的场景重新在心里构造出来;又因为她及时的中断,让我回到现实。
我们为自己写了一部分的脚本,然后一直照着脚本演,就好像我们没有选择。但老是迟到的人也可以变得准时,只要她愿意。你不用一直维持你原有的样子。改变永远不会太迟。
改变首先是一种热爱。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可能是为了一个在乎的人,可能是一件专注的事,只有足够热爱才会想为了他着想,才会想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才会想到改变。
其次是一种选择。当你决定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个原因做出改变的时候,你一定是想好了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或辛苦或委屈,然而,你愿意,这便是你选择。
最后,是一种坚持。经过了最初的新鲜,如果还是坚持当初的选择,就能真的改变,哪怕微不足道,虽然走得慢,可我一直在前行,这是坚持。
04
在絮絮叨叨地回忆和叙事中,《更深层的心灵建议》一章里,玛丽·安贡努修女说的一些话突然让我眼前一亮。
天空和太阳一直都在。只有云来了又去。别再执着于自己,看看你周围的世界。
你心里烦。恐惧。但又能怎么样?你不能再跑了。那样的日子结束了。你不能靠跳跳舞就把问题美化。你甚至不能用修枝剪叶来解决问题。那些日子也结束了。所以现在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别再试图解决问题。
不要试图提前去看美好的部分。不要试图提前去看结局。坚持留在当下,即使当下并不太好。还有,要考虑到你已经走了多远。
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认识到,做事情有其他的方式。什么都不是一夜成就的。
我们究竟要经历多少事,才能坦然接受,“当下即最好的安排”?我自认目前还做不到,一定是道行不够深。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豁达与淡然啊?不排斥、不逃避、不恐慌、不焦虑,只要做好自己,命运自会安排圆满的结局,如果不够圆满,那一定是还未到结局。
05
在圣伯纳丁疗养院的人们,当大家都开始像奎妮一样期待哈罗德的消息的时候,突然就被这几个一直被我忽略的人感动了。
他们是一群和哈罗德完全没有关系的人,他们一开始甚至不相信他真的会走过来,可是后来,他们一起等待修女带来最新的消息,一起计算着他走过的路,一起期待着他的出现…
如果说,支撑哈罗德一路走下去的是信仰的话,那么,在漫长的等待过程里,哈罗德也是圣伯纳丁疗养院里所有人的信仰,就像在等待一个奇迹,他们一起等待他的到来,在那个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先来的地方,在那个生活没有希望和乐趣的地方,哈罗德好像变成了每个人心底的一个符号,只要他还在行走,他们就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06
学习去爱,是一件难事,学习接受平凡,是更艰难的事。
我们一直以为爱是世上最伟大的事,所以必须千辛万苦去追寻;我们一直相信,自己不是普通人,有闪闪发亮的特点等着被挖掘。到最后,才明白什么叫“只道当时是寻常”。很多事,我们以为会念念不忘,却在念念不忘的过程里选择了遗忘;很多事,当时认为很重要,回头看来,不过尔尔。
于是,终于相信,其实这个世界本就是大部分普通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世界…很多人不安心,吆喝过、奋斗过、不服过、抱怨过,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如果今生注定不能成为人中龙凤,我愿意接受这一切,享受这一切,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有平凡的日子,可是这样的生活,照样会有幸福的理由…无论我们尝试如何看待生命,一切都会结束,除了终结,再无其他。
现在想来,哈罗德其实一直是一个孤独的人。因为孤独,所以才会一个人偷偷地在单位后院跳舞,所以才会跟所有人都保持着一定安全距离,除了奎妮。
一个习惯了孤独的人,将怎样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他甚至不知道如何给大家留下更好的印象,比如,依然穿着“帆船鞋”。可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却为了奎妮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决定的那一刻,他心里应该只有见到奎妮一个愿望吧,他想用他认为最认真的方式,来重新面对这个曾经走得这么近、后来又离开的人。对他而言,这次旅程,是一种仪式,只关乎他俩的仪式,而其他人的关注,不是他能预料的,也不是他所在乎的。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奎妮把在海边捡来的人形浮木一一对应过去的人,将他们放在海上花园里,甚至包括曾经伤害她的“人渣”。
我给每个人都留了位置,因为他们曾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即使他们都不在了,我也不会把他们留在身后。
生命中所有遇到的人或事,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否愿意,他们都客观存在着,容不得你否认,也容不得你抹杀,正是因为这些遇见和经历,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的样子。在这人形浮木中,哈罗德在最中央,他一直陪着奎妮,在她的心里,他就是最重要的陪伴。
07
书里,疗养院的病人们相继离开,那些虽然知道自己得病,却依然活得热情的病友们,明明前一晚还在热情地讨论哈罗德的旅程、一起吃并不好吃的奶昔、一起看着电视…可是第二天,就看到灵车开来…
人和人的感情,一定要经过时间的累积,然后借着某一契机升华。一开始,奎妮只是冷眼看着逝者离开,看着义工们忙碌,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平静地叙述。到后来,看到灵车,她会紧张又痛苦地跟修女说,“求求你告诉我千万不要是他”…
本来以为是一群等待死亡的人聚在一起,各安天命,没有交集;却因为一起等待哈罗德的过程中,变成生命最后一程里最重要的陪伴和牵绊。
抱着奎妮才能安静睡去、并在睡梦中离开的芬缇;那个在最后一晚恨相见太晚的亨德森先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连招呼都没有打地离开,现在回忆起来,反而比看的时候,更有流泪的冲动…
而珠母纽王的离开,更是一下就戳中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他们第一次了解珠母纽王的病情,就是收到他去世的消息。
原来,珠母纽王告诉亲朋好友们,他一直在马耳他度假。
“我爱那个傻瓜。”芬缇说。
她没有忙着做她的横幅。
我想说,珠母纽王的确是个傻瓜,连这么重要的事都只字不提,最后的日子里,一个人忍受病痛、忍受孤独、忍受对死亡的恐惧…
可我也想和芬缇一样,说,我爱那个傻瓜,所有事一个人扛,所有负面情绪一个人消化,只因为,说了又能怎么样?只能在更多的伤心和不舍中浑然度日,不如干脆洒脱一点,假装自己真的在外度假,就像家人们以为的那样,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我自认没有他的豁达与气度,我敬他是条汉子!
“我希望你我在几年前相遇,”他说,“我们或许能享受一段时光。但这就是命。又或许,放在几年前,你和我不会注意到对方。我们得对现在知足。”
很多时候,当一段旅程快要走向终点,当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挥霍,我们才会感叹,如果早一点知道就好了、如果早一点遇到就好了,可是,如果真的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在没有预知结果的前提下,有多少人还是会做出与当时同样的选择?这就是命。我们得对现在知足。
我能想象,两个年迈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聊得如此畅快的场景,我甚至能看到,聊到动情处,他们眼角一闪而过的泪光…
08
回忆里,奎妮的海边小屋来过一个陌生的女人,她很少如此详细记录海边小屋的访客,而这个女人是详细记录的其中之一。因为她能熟悉奎妮曾经待过的啤酒厂,熟悉她曾经的老板,仿佛连接着她与过去,把她生命里曾经出现的人或事的最新消息带给她,同样,也包括,她不曾了解的另一面。
在这个女人的叙述里,一度让奎妮心生厌恶的老板纳比尔,成了一个特别值得赞扬的好人,原来他每天给她母亲打电话,原来他也有如此温柔如此周到的一面。
人们很少是我们直观认为的样子。连故事里的反派都会摇身一变,吓到我们。
我们不可能接触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的认知总有短板,我们习惯用我们看到的、了解的情况去定义一个人、一件事,却完全不曾想到,竟然还有另一个样子…就像,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也只是想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把故事叙述出来,还原故事本来的样子,因为故事本身就是多元的、丰满的。
09
故事的最后,当哈罗德终于走到疗养院的时候,当所有的等待看起来都有了意义的时候,他却先是选择转身离开,而奎妮,仿佛也在逃避这次相见。
我已经等了这么久,你也已经走了这么远,结果我们俩都不着急到达了。看来,终点,并不总像人们说得那么好。
是不是,当坚持做一件事很久之后,越是靠近终点,越是犹豫不前,哪怕这个终点是之前期待已久的,哪怕梦里已经对这一天的到来预演了好几遍,就像看喜欢的连续剧一样,期待了很久,却依然会在结局揭晓的那一刻,犹豫着不敢看,生怕一切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又害怕,当一直支持着自己的力量消失,生命仿佛一下被抽空。
或许,结局真的不如想象的美好,因为我们把一切美好都留在了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