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不吃小龍蝦、還有豬內臟。不吃小龍蝦的原因是離我們不遠的農村小河縱橫交錯,我們三、兩人常常去「靠浜」。就是袋子里裝泥沙把小河兩邊截斷。用鉛桶、舊臉盆把中間這段、裡面的水舀幹。然後用竹條編織的破籃子、在提手上拴上一根3-5米長的麻繩,籃子沈底然後向前拉,每次會有小魚小蝦、最多的就是紅得發紫的小龍蝦🦞。把它們放在魚缸裡,水草、魚、不久什麼都不剩、唯獨龍蝦。一條小水溝裡只要有小龍蝦、最終也只有它剩下。小龍蝦什麼垃圾都吃,而且灑666量不足,它還會活着、小龍蝦太毒,家裡老人大人都不允許吃,所以長大一見小龍蝦就厭惡。不過說到食腐,其實蟹、蝦不也食腐嗎?
我們只吃白米蝦、草蝦。草暇大半不是買的而是自己到河裡釣的。
釣白米蝦挺有趣,店裡賣的魚勾太大,不能用,只有自己做。左手用老虎鉗夾住縫衣針尾,放進煤氣火中燒紅、之後右手用尖頭鉗把燒紅的針尖彎成一個很小的勾,然後淬火(蘸水)。完成後只要把小蚯蚓套在勾子上,針眼系一条线藍線用牙簽插入石縫,把小鈎放入水中、不一會兒蝦米上勾,一個下午能釣上十幾隻蝦米、也有三兩左右吧!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就是山珍海味」。我天生會「搗持」不知怎麼會想到把蝦放到醬油里,蝦是活的吸足了醬油,拿出來擦乾,油不敢用、怕母親責罵,從肉鋪連撿帯偷弄來的肥肉末、以及問「大媽大姑」們討來幾粒指甲大小的油肉,然後再加上半條匙菜油⋯⋯小心翼翼的煎十幾只寶貝蝦米、尾部捲曲通紅、就用筷子🥢夾起尾巴、讓青紅的腦袋也通紅起來⋯⋯那個鮮美、總讓今天的我、想起《肖克申的救贖》中他播放的天籟之音!今天就是「滿漢全席」都不會再有種感覺。我在寫下這段文字時、眼前還能出現一圈藍色火苗和苗尖穿出橙紅火焰、和忽忽的煤氣聲⋯⋯
今天說起多少有點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味道,但是野生有機綠色的蝦、純有機黃豆釀製醬油、土豬油⋯⋯哪一樣今天還能拷貝?就是日本貨也最多是:勢均力敵。想想70年代末、日本人用「的確涼」襯衫換取我們的棉布衫、那時覺得日本人多傻呀!今天純棉的襯衫,上海白領到日本購買MadeinChina才放心,也真奇葩朵朵。
每到課休講起這些往事、總讓沈浸在虛擬世界裡的精靈感慨、那是何等美麗的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