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作为测量工具,有度量之意,有正思维的作用,故而又称戒尺。常怀戒尺之心,心存敬畏,是处世为人的基本准则,更是行为操守与指南。
心中有戒,方能有畏。古语有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敬畏,是人生的一种态度和情感,更是一种自警和自省。敬畏应来自于人内心深处,来自于品性的修养,来自于“三省吾身”的坚持。应心存敬畏,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与谨慎,要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筑牢思想防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慎独慎微、自敲警钟,防微杜渐,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方为明智之举。正如古语所云:“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的确,人一旦无敬畏之心,往往会肆无忌惮,变得毫无底线,以至于以身试法,为所欲为,最后只能自食其果,身陷囹圄。
心中有畏,方能有民。敬畏人民,方有“为民情怀”。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有无数的例子证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至理名言传承千古,不知让多少君王了却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民为邦本,固本邦宁”是何等重要?为政之要,在于利民。而要利民,就应常温初心,就要有对人民的尊重之心、敬畏之心、关爱之心,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俯下身子,甘当孺子牛,甘当铺路石。工作中少一些“花拳绣腿”,多一些“脚踏实地”。努力实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目标,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做到心中有尺、心中有戒、心中有畏、心中有民。涵养一身正气,淡泊明志,克己奉公,强化底线意识,以尺为戒,常温初心,常系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