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谷歌IO大会上Kotlin终于转正成为安卓官方语言。虽然每年都会出来一些编程语言,不过很多都小众且容易消亡,但这次,由于Oracle和Google的在Java版权问题,以及Google的安卓生态圈保卫战等原因,这次kotlin多半会真正上位,起码在安卓开发方面,相信随着Kotlin的完善和安卓生态圈的继续成熟,java的使用将越来越少。
本文主要记录自己学习Kotlin过程中卡住的一些技术点。
1-Kotlin实现Activity之间的跳转
- 这点其实挺无奈的,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最直接准确的,说明资源还是挺缺的。记录下,其实和java中还是比较像的。kotlin中,使用intent跳转到其它activity
其中,这里的activity都是kotlin activity:
var intent = Intent(this,SecondActivity::class.java);startActivity(intent)
当然若是使用anko库的话,跳转方式为:
startActivity<SecondActivity>(...可传数据...)
2-Kotlin中匿名内部类
- kotlin接口类似于java jdk8中的接口,具体用法就不介绍了。当使用接口回调时,传参的匿名内部类的格式稍微复杂些,类似于静态方法的定义,这里,kotlin中匿名内部类的表示为:
//.kt接口
interface ICallBack {
fun getResult(age:Int)
}
//传参, 匿名内部类
request.setCallBack(object :ICallBack{
override fun getResult(age: Int) {
}
})
接上,不过匿名内部类在kotlin中使用并不多
3-Kotlin中扩展属性和函数
- 可以使用类似静态导入的方式,给一个已存在但不易修改的类,动态的添加属性和方法,这是比较牛的一个功能。记录一下
//作为单例对象的类声明
object Utils {
fun Context.tos(msg: String) {
Toast.makeText(this, msg, Toast.LENGTH_LONG).show();
}
val View.ctx:Context
get() = context
}
== 给所有的activity中植入toast方法,静态导入packgename.Utils.tos即可,调用tos().
== 在所有的设计view引用的地方植入直接调用属性,内部实现还是调用的方法静态导入packgename.Utils.ctx即可,使用方法view.ctx
4-Kotlin中函数参数,多参数的使用
很多教程和博客里基本只提到了单参数的函数作为参数,那个相对比较简单,就不再赘述。这里只举个多参数函数的用法,其实也很类似,但是记录的博客并不多。
首先定义个请求类,有个函数作为参数,该函数需要两个参数:
class Request2(var callListener:(String,Int) -> Unit) {
fun run() {
val readText = "from request2"
callListener.invoke(readText,12345)
}
}
假如有个btn点击,完成逻辑,代码如下:
btn_r1.setOnClickListener{
Request2{text:String,length:Int->
Log.e("flag--","(MainActivity.kt:27)-->>"+text+length);
}.run()
}
此时上述回调里面的log日志便会打印出来。
5-两个关键字:object和data
==data关键字,是显示声明该类是作为数据类使用,这一点在系统生成的toString()方法中比较容易有对比。没有使用data的,toString()默认打印对象的内存地址;使用data关键字的,默认按照一定规则打印相关属性。
==object关键字,语义是声明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是类级别的,对比于java来说,定义这个类相当于定义了一个全局的单例对象。
6-两个特殊函数:with和incline
==with函数目前比较明显的作用是简化对某个对象的调用。比如
//data类
data class Person(var name: String, var age: Int, var hobby: String) {
}
//使用
with(Person("小明", 29, "吃")) {
Log.e("flag--", "(MainActivity.kt:29)-->>" + name)
Log.e("flag--", "(MainActivity.kt:30)-->>" + age)
Log.e("flag--", "(MainActivity.kt:31)-->>" + hobby)
}
里面的name,age,hobby等默认是with后面的对象的,使用时就不用加前缀了。
==inline内联函数目前比较明显的作用是显示的增加和控制行为。这个有些代理模式的味道,不如动态代理,但是由于函数参数的语法,使得复用性是比较高的。例子:
//内联函数,本函数包含三个参数,一个str,一个num,一个函数参数,当随机数小于5将会调用参数函数,
//函数参数接收str和num作为参数:
inline fun numSmaller5(str:String,nums:Int,code: (str: String, age: Int) -> Unit) {
val nextInt = Random().nextInt(10)
when (nextInt) {
in 1..5 -> {
code.invoke(str,nums)
}
}
}
//使用,trywith是真正的执行函数
numSmaller5 ("小明",21){ text:String, num:Int -> tryWith(text,num) }
7-委托,和java中的桥联模式比较像,假设一个对象有多个属性和行为,其中某个行为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就可以考虑使用桥联模式,将实现和抽象解耦。这里以委托的方式列下代码。
//播放视频的接口
interface IPlayVideo {
fun play()
}
//声明一个类,具有一个IPlayVideo属性part,同时该类继承于IPlayVideo,同时该类的play行为委托给part
class MobilePhone(part:IPlayVideo):IPlayVideo by part {
fun call(contact:String){
Log.e("flag--","(MobilePhone.kt:12)-->>call+$contact");
}
}
//声明一个IPlayVideo作为实现
class SurfaceView : IPlayVideo {
override fun play() {
Log.e("flag--", "(SurfaceView.kt:17)-->>by surface")
}
}
//调用
var phone = MobilePhone(SurfaceView())
with(phone){
play()
call("110")
}
结果就是两个log输出
8-Kotlin中有一些很省事的函数,比如let,with和apply等。let-让作为参数的函数执行,且返回参数函数的返回值;with-简化了get等调用;apply-简化了初始化对象的过程。这些函数用着都会使代码显得优雅和小巧。 而且其实现,也并不困难。这里我们也做个类似的函数,来体验一把创造简洁代码的感觉。这里,就拿handler开刀吧。纯为体验,很多功能和细节并不考虑。--by CysionLiu
--handler大家很熟悉了,在使用时从创建,在子线程发送一个消息,再到主线程处理,最简单的代码量10行左右吧。但在这里用kotlin的语法稍微处理下。
//创建一个静态函数,可复用
inline fun <T> T.msg(msg:Message,crossinline f: (msg: Message) -> Unit): Unit {
val handler =object : Handler(Looper.getMainLooper()) {
override fun handleMessage(msg: Message?) {
super.handleMessage(msg)
f.invoke(msg!!)
}
}
handler.sendMessage(msg)
}
//然后在context环境中按如下方式调用。,一看就知道,调用代码只有3行,还能及时处理消息,转换线程。
Thread({msg(Message.obtain().apply {what = 880800}){
msg->toast("消息--"+msg.what)
}}).start()
//结果,主线程吐司:消息--880800
接上,其实java也可以写个函数做,但代码的简洁,完全是来自于kotlin语法的灵活。
有关安卓开发方面的一般技术点和语法糖学习完成,以上是个人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以后的Kotlin的学习和使用应该更倾向细节深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