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共情:
1.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间隔年简单理解为“浪费青春”,或放空式的“空白年”。慢就业不是颓废的“懒就业”,也不是啃老式的“不就业”。其作为一种接地气的成长方式,主要目的在于让毕业生在行走中体悟人生、充实内心。不管以何种形式,间隔年的精神内核始终是一致的:走出舒适区,体验新环境,增加人生新可能。
2.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对个体探索的引导仍有待加强,社会化教育也有待进一步普及。囿于传统思想和刻板观念的束缚,人们习惯性地将人生的可能性局限于学校与职场之间。
读后有感:
犹记得,十年前第一次接触到“间隔年”这个概念时,内心满是向往与浪漫。那时的自己还是个职场新人,未来于我是火热的,是新鲜的,是充满生机与无限可能的。若是能有一次“间隔年”的机会,去往梦中的国度,欣赏远方的风景,遇见形色各异的人群,真有种全世界都在我脚下的征服感。后来,在工作的学校,认识了一些外教,他们跋涉千里,来此小城,短则一期,长则一年,然后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们曾一起参加学校的艺术节,一起走进中国的KTV,一起举办篝火晚会,一起在吉他声中建立友谊······他们中,有的怀着无限热情,有的带着淡淡忧郁,有的喜欢独来独往,还有的也有些敏感矛盾······这是我第一近距离接触“间隔年”,少了些滤镜,让我了解到青年人的迷惘不分国界。十年过去了,“间隔年”不过是青春里的一场梦,现实是我还在找寻自己,还在如梦似幻的现实世界挣扎,还在看不到星光的黑暗里埋头苦干着。今天,再次读到有关“间隔年”的文章,我想我们应该在蹉跎岁月中,试着给自己的心一个“间隔年”,毕竟投身真实世界的“间隔年”是有成本的,而这样的成本不是人人都能承担的。可是心会在被动应付中大声呼喊,它需要呼吸的空间,需要偶尔的安眠,如若能够找到航灯,它将更加强大与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