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社交途径越来越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依旧亘古不变,但人们相聚的理念却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再碍于情面强颜欢笑的待在一起,而是和谁舒服和谁在一起。快乐在当下、快乐每一天贯穿着人们的整个思维。
-1-
现在大家一起聚出去玩,除了明确召集者做东外一般都流行AA制消费。对此,我从一开始就认同,双手表示赞成。
一直不喜欢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下功夫、伤脑子,不想占了谁的便宜落下人情,还要老想着亏欠了别人,得找机会找时间用更多的付出还朋友的情,也不想付费以后心里有什么不快和不平衡。
年轻人已经习惯了这一消费方式,而年纪稍大一点的却很难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总认为朋友之间明算账显得小气、计较、不够朋友了,所以大多在一起,争着抢着去付账。
不怕不付账的人,你情我愿,朋友之间不论多少,最看不惯的是那种明明不想付账还要假惺惺挤着装着要付的样子,做作的很令人反感甚至作呕。就像形容的“我这有零钱,213元我这有13元”,真的想说一句“快到一边去!”。
其实,付费最多的永远是不吭声默默买单的那几个“冤大头”,而装作挣着抢着要付账、大谈朋友之间没有必要算那么清的往往就是最爱打小算盘、最爱计较的那个人。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在度量着自己交往的每个人。时间久了,总有人会被疏离,渐渐淡出朋友圈。
-2-
所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情与情的交往。情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心意,不是能拿物质多少来衡量的东西。
心情好的时候,给对方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对方生病了去看望、安慰一下;在没有太大负担情况下,对方有事去帮个忙搭把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闲暇时间聚一聚聊聊天等等都是一种对别人回报和感恩的表现新式。
世上最难还的是人情,当你欠了人情不还无所谓,最可恶的是将欠下的人情转化成最伤人最无耻的绝情。
有那么一种人,专门会利用人与人之间善良的一面去博得大家的同情,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步一步去达到需要的目的。当目的达到之后,就忘却了别人曾因友情、同情帮助过Ta,老死不再往来。而再次遇到困难时,又会故技重演 ,再次博得同情。
-3-
当年她是一个农村户口却生活在小县城的的姑娘。那个时候的农村,人们过的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苦日子,对城里生活的向往,使她从心底里由然升起一种羡慕,便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小县城开了一家餐饮店,店老板引进的系列川菜首屈一指,生意做的是风生水起,顾客盈门,颇受广大群众欢迎。她有幸到这里当了洗碗端盘子的临时工。
由于她极力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故而苦干加实干,再加之能说会道便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作为长辈对她格外的怜惜,也有意识给予关照和提携。
那时候,店里常有县上镇上小头头脑脑到店里吃饭,每当此时,老板便有意识呼唤让她从摘菜的后厨到前台来专门负责接待。
与其说是老板,不如说是她的再生父母、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
手把手的教她:要挑品相好的盘子上菜;上盘前一定要将盘子边沿擦干净;上菜时不敢像给其他人一样无所顾忌的将手指头伸进菜汁里;见了客人嘴巴放甜一点,“叔叔”“伯伯”叫勤一点;客人走时有礼貌的送到店门口,说声“您慢走,欢迎再来!”……
从此而起步,她有了不同的人生。
每每回忆起那段青涩的时光,她都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充满感激的说多亏那位伯伯,没有他,就没有她的今天。
她的这一段经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当老人过世入殡的前一天,她得到消息,平静的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我已经看过他了!”,这是她给已经逝去恩人最好的交待。是啊,都看过他一次了,还要她怎样呢?!
懂得感恩,是处世之道、为人之本,如果对改变你命运的恩人的离去你都熟视无睹,与你又谈何交往呢?了解这一幕的人不疏离你才见鬼,不疏离你只是给你一个活人的脸面而已。
-4-
朋友之间相处最要紧的是个“诚”字。特别是当今社会你托别人办事,更得实话实说。
有个同学孩子高考失利 ,她心里很清楚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再补习也无济于事。走投无路、情急之下同学给她出主意,让孩子去当兵,转业后按子弟顺理成章就业到她所在单位。
当兵过程她却对孩子身体状况有所隐瞒,致使孩子被退回。后经过许多波折才得以在部队站住脚,转业后顺理成章进了她们单位,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在当前就业十分艰难情况下,作为每个家长,孩子就业问题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甚至比上学都重要。多少人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考大学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能毕业以后找个好工作,更不用说她孩子高中毕业进了好单位,这可以说是天大的好事,是应该千恩万谢的事。
为此,引荐她的同学很诚恳的告诉她要记人的好处、感人的恩,逢年过节一定要让孩子去看望人家帮过忙的同学。闲聊时,她居然说出“我们本来就认识,是亲戚”的话,矢口否认了引荐人的作用,引得同学反唇相讥“既然你认识,你们还是亲戚,你又为何找我牵线搭桥呢?”,她却一声不吭、哑口无言。
也许做人的原则不同,为人处世的理念不同。笔者也是杞人忧天,对别人的确进行了道德绑架。
作为旁观者提及,当事者却装作一脸茫然无辜的样子,“需要我怎样报恩?”“要我怎样才算还情?”“逢年过节看一下吗?”“帮忙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我轻松愉快生活吗?”。
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像做买卖一样,一槌定音,交易完了,各不相欠。好像别人活在世上都是在为她而活着,都应该为她去服务。
更甚的是,当你告诉她人之情,不是能够物化的东西,长相往来,好话一句还三冬暖的时候,她居然会说出“我都一再给大家说我很感激给我帮过忙的人,感谢的话都说了不下N遍了,还要我咋?”,“与其这样的话以后就不要再有任何来往”。
她把别人的善意的提醒认为是给她施加压力,好像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就不应该再提及,再提就是给她思想压力,就是不想让她好好生活,就是让她永远活在愧疚感恩之中。
朋友帮你办了事,连一句好话都没有。不予来往,也可能绝了这段情,心灵就会安稳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人还能再来往吗?她不疏离你,你都必须疏离她才行,不然必为情所累。
-5-
自古圣贤多寂寞,这里不排除有些人喜欢独处。喜欢自己看看书、写写文字,喜欢唱唱歌、跳跳舞,喜欢旅游、去看外面的世界。
但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和亲人之间、朋友之间要有必不可少的来往。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我高兴我快乐,或者说我不高兴、我不快乐,你们爱咋咋,到有了事情好话连篇,更甚者一把鼻涕,一把泪,恨不能把别人叫声亲娘老子,恨不得跪烂膝盖、磕破脑门,求人帮忙办事,到事办完了,又像是什么是都没发生一样。你敢提你敢说,好了有一句感谢的话,不好了,便和你暴跳如雷、撕破脸皮。
孤独和喜欢独处完全是两个概念。不知道感恩的人总是在体会孤独。这种孤独,是自己一步一步把圈子一点点画小的。你把别人的关心加以歪曲,以为别人的关心是同情、在说是非。且问,有谁喜欢吃了没事干爱管别人的闲事?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走着走着,就走到一起了;走着走着,又走散了,渐行渐远,不再有交集,不再出现在彼此的生活中。这种疏离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状态。
让别人帮忙,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不要把别人的情分,当成你的福分;不要把别人的客气,当成你的运气;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当成理所当然。更不要把别人对你的恩,化作仇恨埋在心底蓄势爆发,如果那样,伤的最深的永远是你自己~始作俑者!
备注: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触动你的神经,戳到你的痛处,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