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来,在毕业后的这几年,由于不满现状,我也曾经历过数次挣扎。想过学德语,也考过会计证,还买了人力资源的书,如此种种,但这些挣扎都停留在了买书看一看但没有成效的结局上。到现在回到家乡,目标坚定的变成考公,坚定之后又有些许心慌,些许焦躁。时常怀疑现在的选择是正确的么?事到如今,仿佛也只有让选择变成正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了吧。
考公已经失利一次,之前那么多尝试改行的行为也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或许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个方面。
学习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做的事情,为什么毕业后,我们反而不会学习或者说学习效率变低了呢?或者说,为什么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的表现却并不出色呢?
后者问题的答案恐怕难以一语囊括,但怎样有效学习,或许有技巧可循。首先,带着目的或者说问题的学习最有效。这一点大家生活中或许都有体会。拿操作excel来说,如果想在繁杂的业绩明细表中统计不同主体的业绩,这个时候用筛选可操作但太麻烦,我们想要快捷简便的实现目的,就会去寻找新方法,由此才开始学习使用数据透视表。其实数据透视表的按键早早就挂在表头了,但问题出现之前,我们往往都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就好像许多知识点或者诸多概念早已充斥在宇宙中,而只有我们撞到墙绊过槛之后,才会想着去抓住一样。
有人会说,那如果我的世界碰不到问题怎么办?我们不排除这种情况的存在,比如你的工作很简单,就像按部就班的流水一样,顺利到没有问题的出现。这或许就需要通过主观的补充新的知识点或者概念来实现学习了,相应的,学习效率可能没有带着问题学习那么高,但补充概念只是第一步。补充了新概念,你才会豁然开朗,原来我之前不是没有碰到问题,原本我可以用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我的“无知”,即我原本的脑海中没有这个概念,才导致我可以节省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这一点在速算技巧上体现明显。没听过数量资料之前,遇到题目都是埋头苦算一阵子,时间浪费半辈子,分数就得一点子…
再者,学了就要拿来用才好。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到不用抵不过记性孬。我们常常在别人提出观点的时候或者看一本指导性的书的时候,心里想,对啊,就是这样,还用说么。配以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但请这样反问下自己,如果这个观点别人不提出来,你能自己提出么?谁也不敢确定。概念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怎么才能有效的提炼出来,即怎么用是个关键。我们需要做的是遇到概念往前想一步。找到目前我们对面的点的前面是什么。或者说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目前的果之前有什么因。只有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搜寻出脑海中的知识点加以解决吧。这可能就是有想法并能表达的根源吧。